地震知识问题,帮我!(2)

地震安全知识小常识?

一、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二、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三、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四、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五、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扩展资料:
地震的前兆
一、地下水异常
1、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2、水质的变化。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3、水温的变化。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4、其他。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二、生物异常
动物是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往往在震前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的临近。已发现有上百种动物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其中异常反应比较普遍的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现象有:
1、惊恐反应:如大牲畜不进圈,狗狂吠,鸟或昆虫惊飞、非正常群迁等。
2、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或不肯进食等。
3、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三、电磁异常
电磁异常是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失灵现象。最常见的是收音机的失灵、手机信号减弱或消失、电子闹钟失灵等现象。
四、地声
临近地震发生前,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这就是“地声”。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更早;以临震前几分钟出现得最多。
五、地光
地光也是临震前的一种宏观现象,中国已在多次地震前观测到,它们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
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也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柱状光、火样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地震

一、做好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二、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一旦发生地震,就可能使我们的供电、供水、供热系统,交通系统,生活必需品供应系统,信息系统,以及医疗卫生系统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
首先要排除室内高处的悬吊物,柜子上、木架上垂直摆放的物品,改变其摆放位置和方式,使其不易震倒伤人。同时要清除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床要搬到离玻璃窗远一些的地方。窗上贴上防碎胶条。防震用具包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为脱离危险,你也许只有抓取一件物品的时间,急用物品都在其中,它会帮你度过难关。这些物品中包括现金、饮用水、防流感和痢疾等的药品。
三、学校应做好地震前的准备。
在中、小学应该普及防震知识,震区学校应有防震训练的方案,若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老师应马上给学生一个简单明确的指令,让学生就地闭眼伏在课桌下。一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时。家庭和学校要经常沟通。震区有条件的学校应备救灾物品,如:急救医药用品、防寒防雨用品、工具等,并按班级或教室分配,直到个人手中。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可见,学习地震知识非常重要。

有关地震知识及预防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专业知识】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穿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它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含波传播方向的竖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
弹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我们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
【著名地震】
【中国十一大地震】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死亡7万人。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624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
【全球二十世纪以来的最强地震】
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里氏8.5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十一大最强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十一次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级(又有报为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地震为历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8.8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8.7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8.7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4、(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8.7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6、(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7、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0、(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11、中国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8级,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并波及大半个中国及海外等地。人员及财产伤亡惨重。
•世界震级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级地震
•中国震级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级地震
•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
其次是1976年7月27日的唐山7.6级地震,官方数据死亡25.5万人(估计可达65.5万人)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地震现象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神奈川县发生泥石流,顺山谷下滑,远达5千米。
【地震的产生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专业知识】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穿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它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含波传播方向的竖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
弹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我们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
【著名地震】
【中国十一大地震】
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死亡4万余人。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死亡7万人。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由于此次地震被成功预测预报预防,使更为巨大和惨重的损失得以避免,它因此被称为20世纪地球科学史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21时16分,中国云南省澜沧、耿马发生震级为7.6级(澜沧)、7.2级(耿马)的两次大地震。相距120公里的两次地震,时间仅相隔13分钟,两座县城被夷为平地,伤4105人,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11亿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1.0°N,103.4°E),发生震级为8.0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截至7月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遇难: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8624人。紧急转移安置1500.6341万人,目前累计受灾人数4624万人。
【全球二十世纪以来的最强地震】
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5年3月28日(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里氏8.5级地震,这是自1900年以来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十一大最强烈地震之一。以下是十一次大地震的基本情况(按震级排列):
1、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8.9级(又有报为9.5级)。发生在智利中部海域,并引发海啸及火山爆发。此次地震共导致5000人死亡,20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地震为历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2、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8.8级。此次引发海啸,导致125人死亡,财产损失达3.11亿美元。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区、加拿大育空地区及哥伦比亚等地都有强烈震感。
3、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57年3月9日):里氏8.7级,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德里亚岛及乌那克岛附近海域。地震导致休眠长达200年的维塞维朵夫火山喷发,并引发15米高的大海啸,影响远至夏威夷岛。
4、(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8.7级,发生在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省。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斯里兰卡、泰国、印度尼西亚及印度等国,导致约30万人失踪或死亡。
4、(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里氏8.7级。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夏威夷群岛,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5、厄瓜多尔大地震(1906年1月31日):里氏8.8级,发生在厄瓜多尔及哥伦比亚沿岸。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1000多人死亡。中美洲沿岸、圣-费朗西斯科及日本等地都有震感。
6、(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2005年3月28日):里氏8.7级,震中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以北海域,离三个月前发生9.0级地震位置不远。目前已经造成1000人死亡,但并未引发海啸。
6、(并列)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5年2月4日):里氏8.7级。地震引发高达10.7米的海啸,席卷了整个舒曼雅岛。
7、中国西藏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里氏8.6级。2000余座房屋及寺庙被毁。印度雅鲁藏布江损失最为惨重,至少有1500人死亡。
8、(并列)俄罗斯大地震(1923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并列)印度尼西亚大地震(1938年2月3日):里氏8.5级,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班达附近海域。地震引发海啸及火山喷发,人员及财产损失惨重。
10、(并列)俄罗斯千岛群岛大地震(1963年10月13日):里氏8.5级,并波及日本及俄罗斯等地。
11、中国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里氏8级,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并波及大半个中国及海外等地。人员及财产伤亡惨重。
•世界震级最大的是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级地震
•中国震级最大的是1950年8月15日的西藏8.6级地震
•死亡人数最多的是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


  1.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人员死亡。
    15.8万
    16.4万
    24.2万
    40.7万
    2.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由()发明的。
    张衡
    李善邦
    李四光
    古登堡
    3.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介质波动叫()。
    振动波
    震动波
    扩散波
    地震波
    4.同一个地震对各地区造成的影响或破坏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1)地震震级的大小(2)震中距的大小(3)当地地质构造(4)建筑物结构
    (1)(2)(3)
    (2)(3)(4)
    (1)(2)(4)
    以上所有内容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浅源、中源、深源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
    0-10公里
    0-50公里
    0-70公里
    0-110公里
    6.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越大
    一样大
    越小
    没有相关性
    7.大震前,井水往往会有一系列变化,如变浑、翻花、冒泡、涨落等,这是一种()现象。
    正常
    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
    水文异常
    8.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东非大裂谷地震带
    9.地震预报分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四种,短期预报的预报期限为()。
    10日内
    3个月以内
    半年以内
    一至二年内
    10.大震发生时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能有效地减少伤亡。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抉择?
    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越窗、跳楼往外逃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1.大地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表现出异常反应,如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动物反常情况,我们应该选择()。
    私自杜撰、发布地震信息
    向地震部门报告
    告诉左邻右舍外出躲避地震
    在朋友间议论、传播
    12.地震预报三要素为()。
    地点、震级、烈度
    地点、震级、深度
    时间、地点、震级
    时间、烈度、距离
    13.在户外避震应尽量选择开阔地,就地蹲下或趴下。同时应尽量躲开高压线、变电站、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以下户外避震注意事项()是不安全的。
    就近躲在狭窄的胡同里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或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
    撤离到开阔地带
    1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5.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度。
    8
    9
    11
    12
    16.在选择房屋的建设场地时,应避开()等地段。
    坚硬的土地
    活动断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开阔地带
    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17.地震应急是指应对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应急反应行动,以下哪些属于地震应急工作内容。
    (1)震前应急准备(2)临震应急防范(3)震时应急指挥(4)震后应急救援
    (1)(2)(3)
    (2)(3)(4)
    (1)(2)(4)
    以上所有内容


    答案:1、24.2万  2、张衡; 3、地震波; 4、地震震级的大小;  5、0-50公里;6、越小; 7、微观异常; 8、环太平洋地震带; 9、10日内;10、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1、向地震部门报告; 12、时间、地点、震级; 13、就近躲在狭窄的胡同里; 14、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15、12;16、活动断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17、以上所有内容



1.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 )人员死亡。
15.8万
16.4万
24.2万
40.7万
2.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由( )发明的。
张衡
李善邦
李四光
古登堡
3.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介质波动叫( )。
振动波
震动波
扩散波
地震波
4.同一个地震对各地区造成的影响或破坏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1)地震震级的大小(2)震中距的大小(3)当地地质构造(4)建筑物结构
(1)(2)(3)
(2)(3)(4)
(1)(2)(4)
以上所有内容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浅源、中源、深源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 )。
0-10公里
0-50公里
0-70公里
0-110公里
6.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
越大
一样大
越小
没有相关性
7.大震前,井水往往会有一系列变化,如变浑、翻花、冒泡、涨落等,这是一种( )现象。
正常
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
水文异常
8.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 ),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东非大裂谷地震带
9.地震预报分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四种,短期预报的预报期限为( )。
10日内
3个月以内
半年以内
一至二年内
10.大震发生时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能有效地减少伤亡。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抉择?
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越窗、跳楼往外逃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1.大地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表现出异常反应,如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动物反常情况,我们应该选择( )。
私自杜撰、发布地震信息
向地震部门报告
告诉左邻右舍外出躲避地震
在朋友间议论、传播
12.地震预报三要素为( )。
地点、震级、烈度
地点、震级、深度
时间、地点、震级
时间、烈度、距离
13.在户外避震应尽量选择开阔地,就地蹲下或趴下。同时应尽量躲开高压线、变电站、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以下户外避震注意事项( )是不安全的。
就近躲在狭窄的胡同里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或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
撤离到开阔地带
1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5.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 )度。
8
9
11
12
16.在选择房屋的建设场地时,应避开( )等地段。
坚硬的土地
活动断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开阔地带
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17.地震应急是指应对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应急反应行动,以下哪些属于地震应急工作内容。
(1)震前应急准备(2)临震应急防范(3)震时应急指挥(4)震后应急救援
(1)(2)(3)
(2)(3)(4)
(1)(2)(4) 24.2万 张衡 地震波 地震震级的大小 0-50公里 越大 微观异常 环太平洋地震带 10日内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向地震部门报告 时间、地点、震级 就近躲在狭窄的胡同里 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8 活动断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4)震后应急救援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地底下传来类似打雷的轰鸣声,打的突然剧烈摇晃,地震爆发了。唐山狂如风巨浪中的一只小船,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1.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1976年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造成( )人员死亡。

1.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由( )发明
张衡
李善邦
李四光
古登堡
3.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介质波动叫( )。
振动波
震动波
扩散波
地震波
4.同一个地震对各地区造成的影响或破坏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1)地震震级的大小(2)震中距的大小(3)当地地质构造(4)建筑物结构
(1)(2)(3)
(2)(3)(4)
(1)(2)(4)
以上所有内容
5.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浅源、中源、深源三类,浅源地震深度在( )。
0-10公里
0-50公里
0-70公里
0-110公里
6.一般来说,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
越大
一样大
越小
没有相关性
7.大震前,井水往往会有一系列变化,如变浑、翻花、冒泡、涨落等,这是一种( )现象。
正常
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
水文异常
8.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是( ),全球80%的浅源地震、90%深源地震均集中在该带上,这是一条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大洋中脊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东非大裂谷地震带
9.地震预报分长期、中期、短期、临震预报四种,短期预报的预报期限为( )。
10日内
3个月以内
半年以内
一至二年内
10.大震发生时的瞬间抉择很重要,正确的抉择能有效地减少伤亡。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抉择?
不顾一切冲出屋外
慌不择路逃到窄巷中
越窗、跳楼往外逃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
11.大地震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表现出异常反应,如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无法解释的动物反常情况,我们应该选择( )。
私自杜撰、发布地震信息
向地震部门报告
告诉左邻右舍外出躲避地震
在朋友间议论、传播
12.地震预报三要素为( )。
地点、震级、烈度
地点、震级、深度
时间、地点、震级
时间、烈度、距离
13.在户外避震应尽量选择开阔地,就地蹲下或趴下。同时应尽量躲开高压线、变电站、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以下户外避震注意事项( )是不安全的。
就近躲在狭窄的胡同里
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或下方
注意躲开广告牌、街灯
撤离到开阔地带
1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15.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 )度。
8
9
11
12
16.在选择房屋的建设场地时,应避开( )等地段。
坚硬的土地
活动断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开阔地带
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
17.地震应急是指应对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应急反应行动,以下哪些属于地震应急工作内容。
(1)震前应急准备(2)临震应急防范(3)震时应急指挥(4)震后应急救援
(1)(2)(3)
(2)(3)(4)
(1)(2)(4)
以上所有内容

地震知识问题,帮我!(2)
答: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题及答案(2)
答: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54. 通常哪种动物被训练用于地震搜救?答:狗。55. 大地震预警时间一般有多长?答:从感觉到震动到房屋倒塌通常有十几秒的时间。56. 当地震引发海啸时应如何应对?答:远离海岸,跑到山上或其他高处。57. 在楼房中当地震发生时应如何避震?答: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面,靠近...

防震减灾知识问答题及答案(2)
答:54、人们一般训练哪种动物帮助人类进行地震搜救?答:狗。55、大地震的预警时间,从人感觉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一般有长时间?答:十几秒。56、地震引发海啸时怎么办?答:远离海岸,跑到山上或其他高处。5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答: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

关于地震的小知识问答
答:12.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答 :(1) 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 乘客 ( 特别在火车上 ) 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李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用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

地震常识选择题
答:1.关于地震小知识选择题 (我是复制粘贴的)一、地震知识1.什么是地震?我们常说的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2. 地球内部可分为几层?哪一层常发生地震?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3...

地震安全知识试题及答案
答:帮助的人:33.8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地震安全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按地震成因分为五大类,这五类是指:( ) 2.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为( )。 3.2008年( )月( )日汶川发生了( )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最大达11度...

地震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答:帮助的人:4.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地震科普知识 一、地震常识1、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答:地球...

关于地震的知识的问题
答: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地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2. ...

帮我解决下关于地震的知识
答:您好!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险?(B)A 最快速度冲出室外 B 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 C 靠墙站立 D 就地蹲下并大声呼救 问题2 地震时的自救四大常识,哪一项是错误的?(C)A 远离危险区 B 人多先找藏身处 C 跳窗跳楼逃离 D 躲在坚固物品下面 问题3 家...

地震的自救知识问答题
答: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