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其中,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畜牧业发达.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故答案为: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农业产条件:
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高温期与雨期致水热配合较东北区冬季积雪厚夏季照;黄河游区秋季晴华北平原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区黑土肥沃均耕宜农荒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游区农业产历史悠久
利条件:①东北区期短热量足受寒潮影响;西部风沙威胁②黄河游区春旱、夏涝突;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特点:重要农耕区旱作主城北熟城南两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主东北林区面积广
农业全位:①东北平原我商品粮基林业基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游区我棉麦产区;黄泛区全水带②商品粮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冀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麦(东北春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黄土高原)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梨、柿、桃、枣、板栗(黄河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带、虾、贝类

南区
农业产条件:
利条件:①高温期与雨期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全水热条件区)江淮区梅雨适适量利于水稻②江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类影响利于发展林业产③江流域农业产历史悠久产水平高
利条件:①江淮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水稻产产影响、南部沿海区夏秋季台风影响②江南区红壤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利于种植业发展③云贵区喀斯特貌发育表崎岖土层薄表水缺乏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特点:重要农耕区水田主江北两熟江南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主淡水养殖发展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我渔场沈家门港我渔港
农业全位:①重要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淡水渔业产区;江游平原珠江三角洲著名鱼米乡四川盆素府美誉②商品粮基: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区棉花基:江汉平原、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口农产品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江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都平原用材林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产区)、麦、棉花、油菜籽(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带鱼、黄鱼、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区
农业产条件:
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②牧场广宜农荒③新疆、河西走廊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黄河水灌溉
利条件:①冬夏短寒潮影响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足③表植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特点:重要牧业区种植业旱作主灌溉农业突(新疆绿洲农业)熟~两三熟(南疆)
农业全位:全重要畜牧业基(新疆、内蒙古)绒棉基重要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温带水产(新疆)重要糖料作物基(内蒙古、新疆)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麦、甜菜、瓜、棉花、胡麻(内蒙古)
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尾羊、宁夏滩羊

青藏区
农业产条件:
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照间昼夜温差河谷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宜农荒
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霜期短
农业特点:著名高寒牧区河谷农业区
农业全位:我重要畜牧基(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麦)、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幅员辽阔南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农作物类型作物栽培制度都相同三季、二季季区域间差异十显著按理、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同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寒温带农业;东南沿海西北高原随着自条件资源类型变化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牧区农业农业类社赖存基本资料源社工民经济其部门独立产部门前提进步发展基础切非产部门存发展基础民经济其部门发展规模速度都要受农业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劳产率高低制约
我着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力新、农牧结合等面都积累丰富经验机农业精髓机农业传统农业基础依靠现代科知识物、态、土壤科原理指导传统农业反思新运用
其其域优势农业态景观产条件各相同尽管农业主体仍规农业依赖于量化品仍许集偏远山区或贫困区农民少或完全用化肥农药机农业发展提供利发展基础
第三机农业产劳力密集型种产业我农村劳力众利于机食品发展.同解决批农村剩余劳力
第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脚步临近农产品口受绿色非贸易壁垒限制机食品发展能与际接轨拓际市场同随着我民水平提高环境意识增强机食品内市场近几内较发展机食品内外都广阔发展前景
农业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数千直种植业主由于口耕面积相较少粮食产尤占主要位传统观念种植五谷几乎农业产同义语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50代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都原基础增农业总产值构比重总变化1979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决放松粮食产积极发展种经营针农村经济较单经营向种经营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都原基础增情况才始现引注目变化
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绿肥等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用十二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药、杂代表粮食产尤占主要位种植业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50代80%;60代75%;70代前期75%左右由于口期66%左右;80代期已降60%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50~70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9超85%;1979适调整作物布局与相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7818亿亩减少198616.6亿亩比重降76.9%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粮食总产量致构:稻谷44%麦23%50代初期玉米18%薯类6.5%其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直偏总趋势升50代至1978体8~9%;进入80代连续升至14%左右经济作物同种类看1952~1986间棉花播种面积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比重由3.9%减少3.0%左右
经济作物产量面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354.6万吨30余虽起伏或停滞总说增较快油料包括花、油菜芝麻等产量起伏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能力等都起重要作用1952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4%产量419.3万吨;升降1978发展快1986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间约19523.5倍农业增产重要原
其经济作物发展情况1986产量与1952比较其增幅度约:烤烟8倍研制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些寄虫病效控制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18倍
40代末期林业产值全农业总产值仅占0.7%微比重50代林业建设发展1986林业产值比重增加 5%林业产起伏较总发展速度快植物病虫害防治取重30余全累计造林面积18亿亩居世界等水平抚育管理跟每亩耕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足三;加采伐于更新1985森林面积仅17.3亿亩1986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平均1.7亩按效计算森林覆盖率12%且布平衡继续广泛施用畜粪绿肥等机肥料同集东北、西南浙江、福建等区改变林业产与家民需要严重适应状况农业产稳定发展创造条件1978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使抚育管理断改进农田基本建设巨造林面积木材产量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构趋合理
农业总产值构畜牧业产值50~60代初期所占比重总呈降趋势逐渐升1952畜牧业比重11.5%1986增至21.8%其占耕面积比重约44.5%种植业畜牧业间产值比例则种植业所占比重逐步减少二者差距所缩体50代初7:180代期3:1主要反映几面
家畜数较幅度增加1986末存栏数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 11896.1万(其役畜约占58%)30余猪33719.1万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健康发展轨道羊16622.9万二靠科针别比1952增加55.6%、2.75倍1.69倍共央确定发展农业靠政策其猪数量增加快全世界猪存栏总数进程工作失误发曲折约占40%牲畜则部役畜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所降低于50代期提农业技术改造任务外家兔野物饲养利用牲畜(底数)2439万增至4749万近较发展社需求相比1985与1952相比畜牧业发展快特别栏率较低1986肉猪栏率77.6%华民共立羊31.5%农牧业产总处于相低水平牛仅6.1%由于落产关系束缚其原于饲养落饲料工业发达牛羊则程度由于草原建设相适应某些独特传统产技艺肉类产量虽由50代 300万吨增加1986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88万吨增加1986289.9万吨按平均占量低于般经济发达家由于肉类产量猪肉占90%猪饲养集农区95%肉类产自农区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外桑蚕蜜蜂等昆虫象物产发展特别养蚕业所拥草原森林资源别约占全90%40%仅历史贯占重要位至今仍较高经济价值1986蚕茧产量36.9万吨(其桑蚕茧产量33.6万吨)营农场经营体制已逐步进行改革营农场比1952增加近2倍
渔业1952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0.3%1985398元1986比重已增至4.1%1953~1978间仅3.2%;每农民平均纯收入1978134元30余较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166.6万吨按比价格计算1986增至823.6万吨力促进农业产迅速增提高近4倍水产品产量构看农业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散经营相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1986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绝部自捕捞主要近海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捕捞尚未应发展近淡水产品养殖业则定发展
农业副业同期同性质内容(见农村副业)60代前副业指农民利用业余间或家庭辅助劳力所事产包括采集、渔猎及家庭手工业编织、刺绣等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于1956基本完农业合作化其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约 4%强至于由民公社产队举办企业首先3间完土改革虽期仍作副业实质已相独立于农业外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突破副业范围;80代进步演变乡镇企业

我国农业分布: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②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林业-用材林: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三熟。农耕区畜牧业为主。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②商品粮基地: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棉花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热带经济作物基地:海南岛、西双版纳。糖料作物基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渔业基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蚕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横断山区、东南林区。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水稻(最大产区)、小麦、棉花、油菜籽(长江流域)、甘蔗。
林业-用材林:杉、马尾松、竹。经济林:茶叶、油茶、油桐、橡胶、剑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蚕桑。
畜牧业-水牛、山羊、猪、鸭、鹅、鸡。
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贝类。谈水养殖:青、草、鲢、鳙、蟹、虾等。

西北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运量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
农业活动特点: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南疆)。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小麦、甜菜、瓜果、棉花、胡麻(内蒙古)。
畜牧业-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

青藏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黄河、湟水、雅鲁藏布江)积温较高,有水灌溉。②草场广阔,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
不利条件: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
农业活动特点:著名的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青海、西藏)。
主要农产品:
种植业-青稞(春小麦)、小麦、豌豆。
畜牧业-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狭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由于人口多,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与此相应,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小麦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
在经济作物产量方面,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6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年间,约为1952年的3.5倍。是农业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8倍,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抚育管理跟不上,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人平均1.7亩,按有效成分计算,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为中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30余年来,猪为33719.1万头,又使农业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羊为16622.9万头,二靠科学”的方针,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一靠政策,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技术改造任务。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羊为31.5%,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牛仅6.1%。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他们的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国营农场。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3%,1985年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增至823.6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农业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淡水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中国农业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其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教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由70年代的27%,增加到90年代初的30%、1996年的39%、90年代末的42%发达国家一般为60%——80%。我国最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丰收计划,从1987年开始实施起,至今已经推广了257类先进技术,新增产值700亿元,新增产粮食420亿公斤;还有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推广等等,这些都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的农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达90%,农村迫切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队伍在近年来却出现了萎缩。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数曾经从高峰时的150万人,到流失了一半;近年来虽然有所恢复,但也只是恢复到100万人左右的境地。而且,农技推广的投入却在逐年减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人均年活动经费从1986年的1167元减少到1995年的894元。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在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987年的0.33%下降到1995年的0.2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4倍。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我国目前则为1:1200。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的质量差别很大,对农业分布的影响也很大.
1、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生产力高,集中了全国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其中,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较低,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
2、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畜牧业发达.
3、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个自然区
答:中国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平原区域。首先,是东北平原,该区域总面积达到34万平方公里,由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松嫩平原、以及辽河流域的辽河平原三个部分构成。其次,是华北平原,也称作黄淮海平原。这片平原西起太行山,东至海滨...

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
答: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一些适宜农业发展的内陆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水资源都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推荐理由:1. 气候条件优越: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有利...

我国农业地区产业分布特点
答:1. 东部季风区:秦岭至淮河以南的地区,主要是水田,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2.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油料作物为油菜,糖类作物为甘蔗。3. 秦岭至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为花生,...

我国农业分布概况有哪些?
答:南方多丘陵、山地,但热量高,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2、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畜牧业发达.3、青藏高原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土地生产力较低,以畜牧业为主.

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答: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 1、东耕西牧 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界线大致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2、南稻北麦 冬小麦与春小麦:中国东北地区以春小麦为...

中国农业分布区域图
答:在中国,除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因热量条件不足实行一熟制外,大部分地区实行复种制,如图所示。复种北界已越过长城一线,双季稻种植已北移到北纬34°,在云贵高原已上升到海拔2420米处;三熟制界线由北纬25°北移到北纬3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是怎样的
答: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1.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2.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

我国农业分布概况
答:我国农业分布:农业生产条件: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

我国的农作物分布
答:1、粮食作物:(1)水稻:性状凉爽,水质条件好,光照和热量的平原条件,如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2)小麦:耐干旱,耐寒,耐盐,耐碱,适应性强。 它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分布于华北和黄土高原;春小麦分布在...

我国农业是怎么根据地型分布的?
答:从北到南,我国自然条件、纬度地带性差异明显。我国境内跨越8个温度带,不同的生长季节和热条件,作物和成熟制度也有很大不同。1. 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最北端。无霜期不超过100天,积温>10℃,不超过1600℃。该地区生育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