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
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

扩展资料:
二元经济理论的限制条件:
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
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元经济理论

1954 年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 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 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 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基本简介: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

  背景资料:
  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产生原因:
  由于传统农业部门人口过剩,而耕地数量是有限的,加之生产技术简而很难有突破性进展,生产的产量在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基本是无法再增加的,所以每增加一个人所增加的产量几乎为零,即农业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趋于零,有时甚至是负增长,那部分过剩的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口”。正是由于大量的“零值劳动人口”的存在,才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造成城乡差距。在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中,各工业部门具有可再生性的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可以超过人口的增长,即劳动边际生产率高于农业部门的生产边际生产率,工资水平也略高于农业生产部门,所以可以从农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工业部门所支付的劳动力价格只要比农业部门的收入略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选择到工业部门去工作,所以农村劳动力是廉价的,这样工业部门可以支付较少的劳动报酬,而把多于资本再投入到扩大在生产的过程中,这样一来又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民到工业部门,形成一个良性运行过程,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这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径。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这样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就成为在古典主义框架下分析二元经济问题的经典模型。出于对刘—费—拉模型的反思,乔根森(D.Jogenson,1967)力图在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问题,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 & Todaro,1970)则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产业间的劳动力流动理论。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答: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

谁知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价值理论模型
答: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作“两部门模型”(Dual Sector model)是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模型内容 “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传统部门 自给...

刘易斯拐点
答: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劳动力和其他资源由传统农业部门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工业化过程。随着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逐渐转移,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之日,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到来...

我党何时提出城乡二元结济结构
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早理论化在1954年威廉·阿瑟·刘易斯发表《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而最早在中国形成制度是在1958年户籍制度控制人口流动。在公开报告提出这个词已经是近几年的事情了,之前用三农问题之类的词汇,意思一样

刘易斯模型的经济发展模型
答:1954年,刘易斯(W.A.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3]。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评。1961年和1964年...

模块八:刘易斯与“二元经济”模型(1979 年诺奖)
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以他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印记。他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贫困问题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转变来解释。刘易斯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模型,将经济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生活资料决定工资)和劳动力短缺(边际生产力决定...

什么是经济理论,以及什么时候出现!
答:二元经济论由以成立的限制条件。任何一个严密的理论模型都有自己的严格限制条件,二元论当然也不例外。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刘易斯模型能够解释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吗_百度知 ...
答: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本讲认为,运用刘易斯拐点理论时要结合中国的哪些国情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 ...
答: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以中国而论,所谓传统经济部门就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系统,所谓现代经济部门就是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现代工商业经济系统。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边际投入效益为零”的劳动力即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答: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不涨工资招不到人)1954年,刘易斯在《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1972《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提出两个转折点:(图见上)固定工资:W(I)=VMP=MPP(I)·...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