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中最后一课的问题

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恐》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四世同堂》写的是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战争胜利的美丽时刻,期间人们经历的最黑暗,最痛苦,最磨练自己的时光。老舍在揭示当时一些人性的堕落的同时,也反思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作者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国古老的家族文化。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祁老人、韵梅他们都是受这种观念毒害最深的,祁瑞宣虽然是个博士,但在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思想不免会受之波及,这应该就是他后来一直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之中的原因吧!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他尽一切可能去保持这个家庭的圆满,享受别人所没有的天伦之乐,因此,他对祁瑞宣未经他的允许而放走老三感到不满,对瑞宣在中秋节日驱逐瑞丰不以为然,对儿子因受日本人的侮辱而含恨自杀深表愤怒,对孙女被饥饿夺去幼小的生命义愤填膺,他在忍无可忍之际终于站起来向日本人发出愤怒的呐喊,然而一旦抗战结束,他又很快忘掉了自己所遭遇过的苦难,对他的重孙小顺子说,"只要咱俩能活下去,打仗不打仗的,有什么要紧!即使我死了,你也得活到我这把年纪,当你那个四世同堂的老宗。"家族文化的精神重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作品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中国人这种多子多福的文化心态,打破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理想,中国人不论怎样人口众多,也不管体格如何健壮,最终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与看客。

《四世同堂》叙写了我们民族深重的灾难,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对苦难年代中的社会动向的表现是真实的,偷生就是自取灭亡的思想主题由于小说的标准色彩和抒情气氛而更为突出。
小说在抗战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文化所造成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而且这种理性的反思又与作者情感上对家族伦理的眷恋之情相伴随。
《四世同堂》以抗战时期北平一个普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惑、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
这部作品中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也是祁老人惟一可以向他人夸耀的资本。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四世同堂》的创作开始于1944年。老舍对于小说的创作准备则开始于1941年,此时正是北平沦陷的第五个年头,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文学在全民抗敌、同仇敌忾的情势下,表现出统一的步调和普遍高昂的爱国情绪,老舍在这样的环境下萌发了创作一篇关于抗战题材的小说的想法,但是苦于缺乏合适的题材故而一度搁置。
直到1944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老舍从夫人的经历中想到了一个完整的小说框架,于是开始在陪都重庆书写这部小说。小说的写作延续了4年,其间经历了抗战胜利以及作者被邀出国讲学,直至1948年,老舍才在美国完成了这部达百万言的长篇巨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世同堂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要问什么

四世同堂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答:答:因为他当时的内心和茫然,害怕遇见熟人,特别是学生,由此可见,他身为亡国奴内心的痛苦。7.和《最后一课》描写课前气氛一样,文中第二段也有环境描写。请摘出一处作简要分析。答:①潮气像雾似的凝结在空中,使人不敢呼吸。②今天,屋里像坟墓那样潮湿,静寂。(自选一句)写出了人们压抑、沉闷...

《四世同堂》课后习题
答:1、都是即将亡国的苦痛,都表达了爱国主题。 2、亡国奴的痛苦使祁瑞宣开始痛苦,痛苦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韩麦尔在最后一课里“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3、一个是坚强,一个是悲愤。 4、春花是指语言,也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四世同堂》中最后一课的问题 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
答:1.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2.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瑞宣老师的“第一堂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的气氛如此相似呢?1.本句运用比喻,形象体现了当时的情态.春花喻指生动的反映了他们内心极大的悲痛学生.表现他们不...

《四世同堂》中,《最后一课》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答:校园安全十大隐患 一、 来自学生之间的暴力、打斗行为。 二、 来自学生之间的欺诈、侵权行为。 三、 放学后,来自校外不良人员对在校学生的侵害。 四、 厕所、校园死角学生聚伙吸烟、打斗行为。 五、 商店、食堂、小卖点的食品安全。 六、 由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引发的不安全因素。 七、 校园内部的...

求四世同堂的名著阅读题及答案 越多越好 谢谢!
答:不知道你什么年纪阿 这是初中课本四世同堂的问题 1:为什么祁瑞宣在开学的日子会“靠着墙根,他低着头疾走……”?联系相关背景说说你的理解。问题2:和〈最后一课》描写课前气氛一样,文中的第二段也有环境描写。请摘出一处作简要分析。问题3:学生上课前的表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

急!!!简单的语文题,文学高手进.有追分哦~~~`
答:韩麦尔先生也有一反常态的表现,在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响了以后,他坚持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勇气似乎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全部泄完了,他变的脸色惨白,全身无力,头靠着墙,连说一句话的力气也没有了。韩麦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一样被亡国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悲愤弄的失去了自我...

最后一课相关问题及答案
答: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

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恐》
答:《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四世同堂》写的是开始于抗日战争之前那个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结束于抗日...

《四世同堂》阅读答案
答:1、《茶馆》、《骆驼祥子》2、沉重、伤感 3、反常表现在:一是害怕听到铃声;二是不再镇定,手发颤;三是神情迷糊;四是压抑说不出话来。说明:祁瑞宣老师对北京对民族被蹂躏很气愤、压抑,无奈。4、民族的春花指的是正在成长的中国学生们。真正的苦痛是指对于北京、祖国被侵占,自己不能痛快杀敌的...

语文 请问老舍《四世同堂》中的《最后一课》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答:《最后一课》更多的是写学生的痛苦,而《第一堂课》则侧重写老师的痛苦。都德是从学生的眼光去看老师,而老舍的文章则是从老师的眼光看学生。但两篇文章同样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样的感人肺腑。这是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一个片段,这篇文章在塑造祁瑞宣老师的形象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