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穿什么御寒

  那没有棉花的年头,中国古代人穿什么?特别是冬天穿什么?你是否了解?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人是怎样御寒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人穿什么御寒

  上古三代已有御寒棉袍“绵袍”

  《礼记·玉藻》记载:

  “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

  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

  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说的袍,指的就是御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

  中国何时开始穿棉袍的?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

  然而,冬天能拥有一件棉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服,我和你共有战袍呢,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在物资困难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两人合披一件棉袍抵御寒冷的情形。

  当然,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礼记·玉藻》中所说的“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但袍里这些低劣的填充物,并非现在所说的“黑心棉”,完全是贫穷所致。

  先秦时期御寒袍外要穿“罩衣”

  《庄子·让王》记载:

  曾子“缊袍无表”遂有 成语 “捉襟见肘”

  在先秦时期,人们冬天穿袍子很有讲究,外面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将袍光着穿。

  编撰《论语》的曾子,当年客居卫国时穷得10年买不起一件衣服。据《庄子·让王》记载,曾子便曾“缊袍无表”。成语“捉襟见肘”,就因曾子而来,他没有像样的衣服,“捉襟而肘见”。由此可见,当年穷人过冬天有多难!

  在汉代,袍已特别为女性所喜爱。在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绵袍11件、夹袍1件。

  自汉代起,袍的穿法不再像先秦那么严格,女性在家里时也可以将袍子直接当外套穿。因为没有罩衣,出于好看便有意在袍子的领、袖、襟等部位加以点缀,袍渐渐成为一种体面的冬装。魏晋时期,袍子已取代之前同样流行、功能差不多的襜褕,连皇帝都爱穿。

  其实,在东汉后期袍已成皇帝的常服之一,唐朝开始黄颜色的袍子即“黄袍”成为皇帝专用装。在唐代以前,朝臣贵族,甚至士子庶人都可以穿黄袍,限制并不严格,黄帝的袍也不限于黄色。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不久,出于礼制尊卑的需要,“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后来皇帝穿的袍子绣上“龙”的图案,黄袍变身为“龙袍”。

  需要注意的是,在袍由内衣变成外衣之后,以前单一御寒功能的袍出现变化,不再限于冬装。至于现代女性喜爱的旗袍,与早期女性所穿之袍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唐代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

  白居易诗云: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与棉袍相比,棉袄则是古今皆穿的短式棉衣。

  棉袄,源于一种叫“襦”的绵衣。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称:“襦,也,言温也。”因穿起来温暖柔软,这种棉衣又称“温襦”。

  质料粗劣的襦衣称为“褐”,是下层人穿的。《诗经·豳风》中《七月》诗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连粗布衣破棉袄都没有,怎么挨到年底?

  襦的长度一般至腰间,故有“腰襦”之称。与袍一样,襦也有单、复之分,复襦有里子、夹层填绵絮,也写作“复襦”,就是温襦。汉乐府诗《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复襦已接近于如今的棉袄,单襦似现代衬衫。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便曾发现一件这种汉代“棉袄”。据发掘 报告 ,此复襦为大襟、窄袖,用浅蓝色绢做成,内外两层,层间填上丝绵。当时女尸骸上身穿复襦,下着丝绵长裙。待准备出土时,很快风化成粉末。

  唐代时,“袄”这个叫法始出现。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称:“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袄比襦长,比袍短,又称“襦袄”,其时已成冬季专用棉衣。因在夹层中填的是绵絮,时称“绵袄”。

  保暖功能更好的绵袄里子用毛皮做成,又称为“皮袄”。皮袄是高档棉袄,《金瓶梅》里,西门庆大老婆李大姐便有一件,让潘金莲羡慕得想借来穿。

  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如《红楼梦》第六回中,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就看见凤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

  古人习惯穿开裆棉裤“袴”

  《急就篇》记载:

  “袍襦表里曲领裙,襜褕袷复褶袴裈”

  棉裤,是古人御寒下身所着的又一重要冬装。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回中,出场的燕紫琼“身穿紫绸短祆,下穿紫绸棉裤,头上束著紫绸渔婆巾”,这虽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却是时人冬天的流行装束:上穿棉袄,下着棉裤。

  古人冬天是否都如“燕紫琼”那般穿棉裤呢?这就涉及到国人何时开始穿裤子的问题了。有人认为,穿裤子始于战国时北方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但这种观点似有不妥。裤,古代写作“袴”、“绔”,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已穿裤子。早期的裤子只有两条裤管,称为“胫衣”,没有裤腰,用绳带系缚。胫衣没有遮羞功能,是出于御寒保暖需要而设计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穿的裤子都是开裆的。早期的棉裤,不论老少、不分男女都是开裆,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1982年发掘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其中就有一条棉裤。这条棉裤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裤管以红棕色绢为面料,上绣凤鸟花卉图纹;衬里是深黄色绢,层间填以丝绵,裤裆没有缝起来,臀部也留有较大缺口。这种设计,明显是考虑上厕所的方便。那么,穿开裆棉裤不担心冷风钻进下体?不用担心,外面还有长袍或裙裳罩着呢。

  从汉代开始,提倡穿合裆裤。为了区别,古人称开裆裤为“袴”,合裆裤为“裈”,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里即列出“袍襦表里曲领裙,襜褕袷复褶袴裈”,供启蒙孩童识辨。或因习惯使然,一直到宋元时期都是袴裈共存。如在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男裤、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女裤,也都是开裆的。

  宋元时期普遍穿棉质冬装

  《滇海虞衡志》记载:

  棉花“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

  过冬衣着第一强调的是保暖,用什么保暖材料是最要紧的。利用 动物 皮毛、禽鸟羽毛做冬装,是古人御寒最早想到的 办法 之一。上古尧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韩非子·五蠹》中所说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

  在棉花没有普及 种植 前,蚕丝及其丝絮是古人制作冬装的重要材料,所以古人将棉袍写作“绵袍”、棉袄写作“绵袄”。丝质冬装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穿得起的,穷人棉衣都用葛、麻这些 植物 粗纤维来做,一直到御寒上品棉花的大量种植才改变。

  中国人到底何时穿上真正的棉质冬装,一直存在争议。此因棉花的产地而起,主要有“原产说”和“引进说”两种观点。

  持“引进说”者认为,棉花是从印度、西域引种中原的,元初《农桑辑要》即持此观点。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引种棉花在宋元间,按此说,中国人穿棉质冬装只有700多年时间。实际上,中国也是棉花的原产地之一,吉贝、木绵、白梧桐、白叠、草棉等都是棉花的古称。最早的夏书《禹贡篇》中即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卉服”、“织贝”都是棉织品,在福建崇安曾出土过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织布片。

  但中国普遍种植棉花的 历史 似不太早,清代学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的观点即是“宋元间……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可这就有疑问了,既然中国是棉花原产地,早有棉布,棉花御寒性极佳,又价廉物美,为何宋元以前朝廷不推广种植,而让黎民受冻?



古人冬天穿什么衣服
答:古代人的冬天一般都会穿戴动物的皮毛来保暖,因为古代没有高科技,只能取材于山水自然。当然古代也分穷富,富人自然是用貂皮和动物皮毛来保暖,而穷人就只能用纸衣来保暖。纸便是用植物的纤维编造出的比较坚硬,可以抵御寒风。百姓也可以到山上砍一些柴火,烧成木炭来取暖。古代用来保暖的衣服有纩衣和袍...

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用什么御寒
答:没有棉花之前古人用皮毛御寒。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天然的兽皮具有极强的绝热保暖作用,原料的获取也不困难。人们捕猎各种动物,吃掉肉后,骨头用来制作工具,皮毛留下制成衣裳。考古学家曾在中国辽宁海城小孤山原始人遗址中发现了3枚骨针,在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也发现1枚骨针,证明...

古代没有棉花,那么古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答:1. 夏、商、周三代起,历时约四千年,我国的古人主要穿着丝麻和麻布制成的衣物。2. 随后的一千年里,棉花的普及使得棉布逐渐成为主要的衣料。3. 在古代,由于冬季寒冷严苛,许多人因此受冻而亡。4. 为了抵御寒冷,普通人会穿着用动物皮鞣制成的皮衣。5. 社会上层,尤其是皇帝,会穿着由天蚕丝制...

古代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御寒
答:1、动物的皮毛:由于古代没有高科技,只能取材于山水自然,因此会用动物皮毛来保暖。2、丝绵:古人用麻类纤维或者是丝绵制成冬衣,但保暖的能力低于棉花。3、塞缫丝的边脚料:人们会在衣服里面塞进缫丝剩下的料子,但保暖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太过碎小,容易从衣服里漏出来。4、棉服:在一件丝质的...

古代人穿什么过冬 古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答:1、夏、商、周三代以来,约四千年中,中国古人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是以丝、麻为主,之后的一千年,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2、古代说的布衣,指的就是麻布做的衣服,古代因为寒冷死去的人很多的。3、而一些能打猎的,则将打猎来的动物皮鞣制成兽皮衣服。4、而比较高级的如皇帝,就穿据说能...

古人为何穿“纸衣”御寒?
答: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就是用纸制品或其他方法御寒的,得益于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穿纸质衣服,唐宋时期贫苦人民只能用麻纸书皮纸为衣。这种造价极低的纸质衣服很快就流行开来。有时候上层阶级的是官员,士大夫也在穿纸衣,但穿的是一种较厚而坚固的褚皮纸做的衣服。这种衣服的御寒效果...

古代人穿什么过冬 古人是穿什么御寒过冬的
答:1、夏、商、周三代以来,大约四千年间,中国人的主要衣料以丝和麻为主。在前三千年,丝麻衣物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后的一千年里,逐渐演变为以棉花制品为主导。2、古代所谓的“布衣”通常是指由麻布制成的衣物。由于冬季的严寒,许多人体质薄弱而无法抵御寒冷,因此冻死的情况并不罕见。3、对于那些擅长...

人们在没有棉花的古代,到了寒冷的冬天是用什么御寒的?
答:可以看出,在丝与麻出现之前,人们多用动物皮裘来御寒。“裘”是古代常见的冬衣,富人穿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轻便保暖。穷人取暖选择鹿、羊、狗制作的裘服。除了裘衣,一般人家也用丝麻做被褥、冬衣的原料。丝麻做成的冬衣叫“袍”、“茧”。再穷一点的冬天只能穿“布衣”或“褐”,褐是用兽毛...

古代人冬天穿什么衣服御寒
答:古人御寒保暖首先是从穿着开始的,在古代最常见的冬服就是裘,在普通的富贵人家里各式各样的貂裘几乎是寒冬必备的衣物,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一般穿的都是轻便又保暖用狐、貂、豹制作的裘衣,而普通老百姓取暖则是选择用鹿、羊、狗制作的裘衣,另外一般人家也用丝麻作为被褥、冬衣的原料,再...

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过冬?
答:我们现在御寒有棉服,毛衣,毛裤,那么古代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如果留心影视剧里的穿着,就能注意到寒冬腊月时节,不论皇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身着毛皮衣。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的“裘”字也可以了解,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 古代的毛皮衣是有比较粗劣的,穷人富人的毛皮衣有天壤之别。贵族的一般是用羊羔皮、狐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