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是》的人物形象是怎样刻画的

  最后一课人物形象的刻画

  有人把本文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主旋律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描写了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构成主旋律音符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以及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乐曲。

  《最后一课》人物描写

  1、小弗朗士:

  小说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弗朗士是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正在上学的路上,不过他不打算去了,因为老师要检查的分词用法他一点也不会,他心里的价值标准是到野外玩比学习更有趣。他关心的那些事:歌唱的画眉、晴朗的天空、暖和的天气、操练的士兵。这些的确美好、有趣。但是他到底还能管住自己,跑去上学,所以他也很可爱。他幼稚,虽然知道“最近两年”从布告牌上知道的“败仗”“征发”“司令部的各种命令”都是“坏消息”,可他对布告牌上又写上的新的“坏消息”并不像大人们那样特别注意,他爱看士兵的操练,即使是侵略者普鲁士兵的操练,他也照样认为“有趣”。

  当他看到教室中的种种“不平常”的情景时,他“吃惊”和“诧异”了。格外安静的教室、穿着礼服的老师、脸上带着忧愁拿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都让迟到的小弗朗士感到一种“严肃的气氛”。知道了“最后一课”的消息,他“万分难过”!他为自己的权力被剥夺了而难过,尽管他过去并没有珍视这一权力,他恨那些“只许”法国人学德语的“坏家伙”。这是一个孩子对像母亲一样的祖国那种天然的、血肉相连的、朴素的感情。

  祖国被异族侵略的严峻事实震动了小弗朗士幼稚的心,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从贪玩变得热爱学习,从幼稚变得懂事,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他对自己过去的贪玩深深“懊悔”;对老师、对课本都非常“舍不得”;希望付出任何代价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而答不出来心里很“难受”;老师讲的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使他明白了学习的目的,他以从未有过的细心学习“最后一课”,课上的内容他“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小弗朗士的懂事和成熟还表现他对老师的理解上。以前,他心里记着的是老师的戒尺,给自己的惩罚和“骂”,现在感到被侵略者赶走的老师很“可怜”,这是对具有共同命运的人的理解和同情;他明白老师穿上礼服是为了“纪念最后一课”;还能设身处地地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是多么“伤心”;在完全理解了老师和老师的话以后,他感到“最后一课”“永远也忘不了”,感到老师“从来也没有这么高大”。

  镇上的人们都来到教室,他也明白了他们“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他们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韩麦尔先生:

  《最后一课》的每一位读者的心中都深深地、长久地印着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以及和他的形象不可分割的礼服、名言、“法兰西万岁”的一行大字。

  漂亮的绿色礼服、皱边的领结、绣边的小黑丝帽,韩麦尔先生穿上这套礼服郑重、严肃地纪念“最后一课”,文章通过人物外在形象的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悲痛及凝结着的种种复杂的感受,从而韩麦尔先生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这一行动带有一种悲剧色彩,因而异常打动人心。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在对自己的工作,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深深自责中,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表现得细腻而真实。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精辟的语言,深刻的见解,使韩麦尔先生完全超出了一个普通语言教师的境界,成为一个将职业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者。

  “法兰西万岁”,这是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以饱含激愤的感情在黑板上写的一行大字。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法国人民必将打开监狱大门的坚定信念,尽在其中。

  3、郝叟老头等镇上的人们:

  年龄,老了。职务,都是“从前的”。脸上,挂着忧愁。手上,捧着“破了边的初级读本”。学的,是拼读字母。声音,由于激动而发抖。这一切的后面是对祖国的敬爱,是对忠诚为祖国服务的老师的感谢,是一颗颗不甘被奴役的心。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郝叟老头……不同身份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这,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作者利用小弗朗士这个线索人物,通过小弗朗士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刻画出最后一课上的人物形象,也营造出了一种氛围。也通过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表达出法国人民对失去国土的惋惜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气愤和不满。

语言,神态(老师)
心理(小弗朗市)
动作(听课者)

《最后一课》课文鉴赏
答: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每一个细节,都环绕着《最后一课》这个轴心,都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划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人物形象的刻画: 有人把本文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主旋律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描写了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构成主旋律...

《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1、《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是热爱祖国、尽职尽责、关爱学生的一位好老师。2、韩麦尔是个正直坚强、有强烈的爱国心的人。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和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是极其感人的。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当弗郎士背诵不出分词规则时,他不再“训斥”他,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总要把...

小说《最后一课》刻画人物的方法
答:大多数是白描 当然还有其他的修辞手法

最后一课文章,写作手法与它们的作用,内容分段概括,人物形象与它们
答: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别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悲壮诗篇——读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龙怀珠摘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

《最后一课》描写韩麦尔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有哪些?
答: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这最后一课虽然短暂,...

最后一课以什么为线索
答:《最后一课》以人物小弗郎士为线索展开情节。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课文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1-9):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校后所见。 ①(1-6)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②(7...

《最后一课》中的人物有谁?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答: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

关于《最后一课》
答:《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答:每段每句都和题目紧相呼应;每一个细节,都环绕着《最后一课》这个轴心,都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划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6、人物形象的刻画: 有人把本文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这交响曲的主旋律是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描写了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构成主旋律...

最后一课人物心理描写作文200字
答:1. 摘抄《最后一课》心理描写150字 出色的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是成功的。作者巧妙地用了多种方式描写了人物心理,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主题。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