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之乡的由来

竹编传统工艺的由来

百度百科可以查到的,复制给你: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主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据悉,四川青神县日前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据了解,青神县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5个品种、种植面积2万多亩。全县竹子蓄积量为5600万公斤,年采伐量1800多万公斤。青神竹编起源于战国时期,如今已由简单实用的传统竹编发展成为文化、艺术、实用兼容的工艺竹编,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欧美、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青神县的一大经济支柱。
拓展:
青神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西南地区成都平原西南部,北接东坡区,南邻乐山,西望峨眉,地理位置优越。现辖青城镇、南城镇、黑龙镇、西龙镇等七镇三乡。青神县总面积3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7029人。县治所地处青城镇。
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故里,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岷江古航道小峨眉”、“苏轼第二故乡”、“中国椪柑之乡”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成都平原盛产竹子,各种竹编、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区民间艺人们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的有崇州道明、邛崃的竹编和瓷胎竹编,都江堰聚源、郫县的竹雕。
都江堰聚源以高尚远为代表郫县王小秀等以竹为基本材料,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笔筒、鸟笼、烟杆等物件。刀法圆熟,造型生动,观赏价值高,远销港澳地区。都江堰聚源镇还被成都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艺术(竹雕)之乡。
崇州、邛崃竹编艺人始创以卤漆案盆为底胎,用竹丝依胎形编织而成的漆胎工艺品,后又发展为锡胎和瓷胎。这种工艺品常被地方政府作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邛崃的瓷胎竹编也是赠送友人的最佳礼品之一,瓷胎竹编清丽素雅,在我国众多的竹编工艺品中卓然挺立,独具一格。
道明竹编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道明竹编以经纬编织法为主,贯以穿、插、钉、锁、缠、套多种技巧,产品现有各种、篮、盘、碗、灯、扇、盆、椅、画等近百个大类、八百多个花色品种、近年来又开发出主体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品种,龙以竹编书画堪称一绝,崇州道明竹编分别被成都市文化局、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 崇庆竹编制品是当地的传统特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编织历史。崇庆竹编品种繁多,除竹兜、竹篮、竹盘、竹碗、竹扇、竹灯笼、竹盒外,有竹净百圆锣、竹套三花提篮、竹筷篓、竹纸篓、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书兜、竹花兜等。另外,还有竹编玩具,花色品种达200多种。
崇庆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的产品雅致大方。竹编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各种竹编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有的还可以盛上物品放锅里煮。
崇庆竹编利用川西平原盛产的慈竹为原料加工编织而成。手工艺人精心选择生长三年左右的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节长质细的部分;然后刮青去节,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泽,有的还需要进行染色加工,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再后,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丝。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在经纬编织的基础上,还可以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花色变化多样。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制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丝互相插扭,形成各种色彩对比强烈、鲜艳明快的花纹。 绿色环保,中国竹包装
竹包装是近年来兴起的代替木材、纸、金属、塑料的新型材料包装。竹包装绿色环保、经济实用,是现代社会缓解资源紧缺不可替代的包装。
竹包装是利用可再生竹资源经一系列工艺制成,主要有:竹编织包装、竹板材包装、竹车工包装、串丝包装、原竹包装等系列。众所周知,竹子的成材期只需4-6年,而一棵树的成材至少是20年以上,现在,竹子已成为替代木材的重要资源,而且生产竹包装可充分利用竹材资源,竹杆可做竹板材、车工包装,竹梢可做竹编织包装、原竹包装。竹包装在生产过程中多属手工工艺,因此,竹包装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绿色环保。 去年10月,崇州市道明镇竹编正式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这一极具民俗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为越来越多人喜爱,知名度大升。借此契机,道明镇拓宽竹编销售渠道,拉开了竹编产业升级的序幕,日前,该镇一批精美的竹编更是端上了美国人的餐桌,精美雅致的竹编器具受到了美国朋友的欢迎。
这一批竹编全部要包装好,加班加点完成!昨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崇州市道明镇新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竹编车间时,厂长陈兴达正忙着给工人们交待工作。这一批产品全部是为广州一家大型外贸公司定做,专门出口美国市场。
据了解,新源家居公司此前已经和广州的这家公司有合作。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公司又在材料、设计工艺方面改进,用食品级塑料绳代替传统的竹篾,织出的水果托盘等更美观,而且经久耐用,受到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竹编之乡是哪里
答:竹编之乡由来 成都平原盛产竹子,各种竹编、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区民间艺人们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性的有崇州道明、邛崃的竹编和瓷胎竹编,都江堰聚源、郫都区的竹雕。都江堰聚源以高尚远为代表郫都区王小秀等以竹为基本材料,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笔筒、鸟笼、烟杆等物件。刀法圆熟,造型生动,观赏价值高,远销...

以竹编艺术闻名的地方
答:道明竹编是四川道明镇的特色传统手工艺术珍品。道明镇地处川西平原边缘,素以竹编之乡著称。道明镇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竹编第一镇候选世界纪录,创下新的世界之最。一进入乡境内映入眼帘的是那山上清泉山下流,村村竹树自扶疏的迷人景象。成都道明竹编的由来 成都平原盛产竹子,各种竹编、竹雕自然成了...

浙江省竹编之乡在哪里
答:浙江省竹编之乡在嵊州市。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的生活用品,而嵊州市也被称为浙江省的竹编之乡。嵊州竹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

嵊州竹编的历史源流
答:20世纪80年代初,全市常年从事竹编行业的有3万多人,形成了一批专业企业和专业村、专业户;到1988年,嵊州竹编已开发和研制了360多种编织图案、6000多个花色品种,创新了漂白、花筋、蓝胎漆、防蛀、脱脂、模拟动物等六项工艺,有中外竹编第一家之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中国某地的民风民俗资料
答:大足竹编历史悠久,花色品种繁多,纺织工艺精湛,素有“竹编之乡”的美称。 大足竹源丰富。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足申报《路孔河水灾》文中有“栖篾簟千家,无举火之厨”一语。簟即竹席,可见当时大足竹席已广为民用。清咸丰以后,其竹编业日兴,产品渐及省内许多市县和云、贵、湖、广等...

中国竹编艺术之乡在哪?
答:据悉,四川青神县日前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据了解,青神县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5个品种、种植面积2万多亩。全县竹子蓄积量为5600万公斤,年采伐量1800多万公斤。青神竹编起源于战国时期,如今已由简单实用的传统竹编发展成为文化、艺术、...

嵊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答:嵊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竹编。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的生活用品。在1990年以后,嵊州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编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嵊州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绍兴市...

宾阳竹编工艺属于哪里的特产
答:宾阳素称竹编之乡,宾阳竹编以竹子或以竹为主兼杂木、藤、丝、草等辅助原料编制成的各种精美大方、造型雅致、品种繁多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篮、花盘、花托、箱子以及各种家居装饰品。宾阳竹编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宾阳人民发展竹编加工生产已有三百年历史,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在宋代编织的凉席就...

贵州三穗特产:三穗竹编
答:三穗竹编的基本介绍 提到“鸭乡”,人们大多知道是指黔东南三穗县。然而,“竹编艺术之乡”也是黔东南三穗县的又一冠名,恐怕知情者就疏多了。其实,贵州省文化厅赋予三穗县“竹编艺术之乡”的美名别称也并不过火,实乃名符其实。只要路经三穗县汽车站旁,那琳琅满目的竹器就会令你一饱眼福。三穗竹编的...

竹编之乡的道明竹编
答: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