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时是否说白文 还是说文言文

古人平时讲话是否也如写的文言文一般???

文言文是正规的书面用语,而且是只有读书人才会的。平常市井老百姓用的是古白话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文言:指在“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汉语为规范的汉语书面语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

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
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

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广泛传颂的民歌,因此其中的语言也就和当时的口语极为接近,请看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句比较浅显,虽和今天的口语虽有差异,但不大。这就能反映出但是口语的特点。
另外,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其它三部都是在民间故事或说书艺人说书的基础上创作的,其语言特点也带有一定的口语性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半文半白”。

五四之后直接用口语进行创作,其书面语与口语是基本保持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或者是解放前的书面语去判断我国近现代的口语和我们今天的口语是相近的。

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

白话文,古人都是说白话文的,但是他们用的字词可能和现在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写作才用文言文,古代的科举考试很难,读书的人比较少的原因就在他们要用文言文写作了,所以说他们平时说白话文,写文章才用文言文的。

先秦时,语法和用词方面,口语与文言相当接近。但因如木简、钟鼎、甲骨等的制造、书写、携带不便,所以书面语笔墨较为简洁。
但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相应的发生变化,这在口语中体现明显,按趋势即是向现今的口语发展。
宋元,特别是明清时,口语与今天已相当接近,这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遣词造句中体现出来,现在我们看基本没有障碍。很多俚语俗话开始大量在古代市井涌现,特别是宋朝。不过即使上层官员说话用词文雅,没有文言遣词造句的一板一眼(用了也不好交流),也不能说是文言。
中国文化重视传统,先秦形成的诸子百家的优秀文章,成为后世景仰效法的对象。例如已在口语中消亡的语法现象,后世书面语中还在有意的运用,比如清朝的《传是楼记》“与弗读奚以异哉!”(这里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就是文言的形成的一面了,它有不同于后来的口语的固定用词和语法,也就是说相较与向白话发展的口语,书面的文言可以说是凝固了。
不过即使古人说白话,很可能就像四川人听广东话一样,今人也不一定能听懂,因为古今语音发生变化了极大。
一句话,
早期的古人的口语接近于文言文(如先秦散文),延及秦汉,后来的发展逐渐向白话靠拢(如宋元的话本和戏剧)。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们看到的古代的资料都是压缩过的
压成文言文又短含义又多
所以光凭书籍我们理解古代只能看到文言文
就以为古人说文言文

白话 但用的有些字词不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