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反映的社会生活

老舍最后一课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以一个老师的视角反映出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的、悲愤的生活

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似乎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文章篇名为《第一堂课》和都德的《最后一课》,恰成对比.但是二者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写法,都是写国家遭到侵略,国土被占领时,国民的痛苦心情.《最后一课》更多的是写学生的痛苦,而《第一堂课》则侧重写老师的痛苦.都德是从学生的眼光去看老师,而老舍的文章则是从老师的眼光看学生.但两篇文章同样表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样的感人肺腑.
这是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的一个片段,这篇文章在塑造祁瑞宣老师的形象时,采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是祁瑞宣老师虽说话不多,但形象感人.应此对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我放在了人物描写上,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出色的描写语言把握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体会此中蕴含的深刻爱国情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老师这种反常的表现和同学们的肃静、庄重,反映沦陷区人民在敌人的压迫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对侵略者的愤恨,表达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

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主人公小弗朗士就生活在阿尔萨斯。

反映普法战争时,德国法西斯的残忍,和法国人民不得已的妥协情怀。

人民处于战争的侵蚀中。我觉得作者并没有在表现什么社会生活,起码中心不是。

其实和楼上的差不多,
就是普法战争时期,人民要逃难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