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业产品是什么?最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我国加入WTO后,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产品是什么?最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最严重的农产品就是大豆了,因为,大豆本身既可以做为产品,又可以做为源料,而且种类繁多,而中国的大豆期货在刚刚加入WTO的时候又没有形成,国外的大豆期货己经有很多年历史了,所以,国内大豆的供应程吃紧状态,导致大豆价格急剧上升,幸亏中国政府强烈压制国产大豆产量,又从国外卖进大豆,要不,价格会从每公斤

总共有11种
1.专用小麦
2.专用玉米
3.高油大豆
4.棉花
5.“双低”油菜
6.“双高”甘蔗
7.柑橘
8.苹果
9.肉牛肉羊
10.牛奶
11.水产品
具体如下
1.专用小麦
我国小麦总量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中间类型偏多,适宜加工面包用的强筋小麦和加工饼干、糕点用的弱筋小麦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内食品加工业的需求。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加工专用小麦的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小麦主销区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专用小麦输入。因此,专用小麦的市场需求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专用小麦的品种开发和生产有了显著进步,有了一些与美国、加拿大小麦品质相当的品种,形成了一些产业化生产基地,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主攻方向: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确保国内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出口。实行统一提供优质专用品种,推广保优节本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产销衔接,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等3个专用小麦带。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苏、安徽等7个省的39个地市82个县市。长江下游优质弱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个省的10个地市20个县市。大兴安岭沿麓优质强筋小麦带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3个地市11个县旗(农场)及黑龙江垦区2个管理局。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0%左右,比2001年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3个专用小麦带发展的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面积占全国专用小麦面积的比例达到40%以上,比2001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力争向东亚国家或地区出口的目标。
2.专用玉米
我国是世界玉米的产销大国,总产量仅次于美国。与其它玉米主产国相比,我国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能不强,产品成本较高,玉米加工业滞后,生产与消费市场区域不平衡。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玉米精深加工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我国玉米的需求量将会大量增加;同时,东亚地区是世界玉米主销区,年消费量达3500万吨以上,占全球玉米贸易量的50%左右,目前这个市场主要被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占领。我国有临近国际主要玉米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和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主产区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目前已经培育和引进、推广了一批专用品种,初步形成了专用玉米栽培技术体系,专用玉米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
主攻方向: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等4个省区的26个地市102个县市(旗);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东、河南等3个省的33个地市9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优势产区玉米单产、总产分别提高20%,专用玉米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0%以上。在增强优势产区转化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北出”,抑制“南进”,形成有出有进、出大于进的贸易格局。
3.高油大豆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大豆产品消费迅猛增长,但国产大豆生产停滞,近一半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大豆占领,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主要问题是国产高油大豆缺乏竞争力。突出表现在“两低一高”,即单产低和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含油率低于国外高油大豆2-3个百分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发展,我国高油大豆的需求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为3300万吨,其中高油大豆2500万吨,比2001年增加700万吨。我国大豆品种资源丰富,近几年培育了20多个含油率接近国外高油大豆的品种,加上东北地区生产条件优越,发展高油大豆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高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为重点,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尽快抢占国内增量市场,替代部分进口。加快选育高油大豆优良品种,推进专品种种植,实行高产模式栽培,推行深耕深松技术和玉米、大豆轮作制度,实行专收、专储,做好产销衔接。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东北高油大豆带,主要抓好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吉林中部、辽河平原、内蒙古东四盟市等5个优势产区,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30个地市(盟)127个县市(旗)。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东北地区高油大豆总产量明显提高,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将我国高油大豆年进口量控制在合理水平。
4.棉花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棉花总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25%左右。与国外棉花生产相比,我国棉花品种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合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品质一致性差,“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目前,我国棉花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的1.78倍,单位成本比较低。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入世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形势看好,今后棉花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攻方向:适应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要,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近期以提高棉花比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目前市场短缺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三丝”含量,提高棉花质量,推进棉花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高棉花效益。
优势区域:在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的50个县,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个县,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建设新疆自治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30个县、团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棉区棉花单产达到75公斤/亩,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长绒和中短绒棉花比例力争由目前1:95:4调整为7:83:10,进一步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含量,将长江流域棉区建设成为适纺50支纱以上和20支纱以下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西北内陆棉区建设成为以适纺32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5.“双低”油菜
我国是世界油菜籽生产大国,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国产菜籽内在品质较差等原因,每年还需进口一定数量的油菜籽。与进口油菜籽相比,我国油菜籽含油率低2-3个百分点,芥酸和硫甙含量偏高;油菜籽混种、混收、混加工的状况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植物油和饼粕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我国长江流域是世界最大的冬油菜集中产区,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油菜主产国相比,我国油菜生产具有上市早的优势,目前已经培育出高含油率的“双低”油菜品种,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以提高“双低”油菜的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为重点,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专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搞好专收、专储、专加工,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游区、中游区和下游区3个“双低”油菜优势区。长江上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四川、贵州、重庆、云南等4个省(市)的36个县(市、区)。长江中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等5个省的92个县(市、区)。长江下游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江苏、浙江等2个省的22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长江流域油菜基本实现“双低”化,单产水平明显提高,新增油菜籽折油205万吨,满足国内植物油需求增量的60%,减少进口量。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油菜籽芥酸、硫甙含量基本达到部颁标准。
6.“双高”甘蔗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糖料生产国。我国蔗糖产量占食糖总产量的90%。与世界主要产糖强国相比,我国甘蔗单产低、含糖率低,加工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加上国外实行高补贴政策,降低了我国食糖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食糖人均消费量仅6.8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国内食糖消费量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我国南方甘蔗已经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优势产区,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高产高糖品种,涌现出了一批高产典型;随着国有糖厂经营机制的转变,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
主攻方向: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高糖甘蔗良种为重点,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因地制宜地推广甘蔗机械化播种、收割技术,加快国有糖厂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桂中南、滇西南、粤西3个“双高”甘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广西、云南、广东等3个省区的18个地市48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双高”甘蔗优势区平均亩产由目前的4吨提高到5吨;含糖率由13.3%提高到14.5%,达到甘蔗生产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甘蔗种植面积、总产量和食糖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60%和65%;国内食糖基本自给,并能够抵御进口食糖冲击。
7.柑橘
我国是柑橘的原产地和生产大国,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柑橘品种结构不合理,宽皮柑橘多、橙类少,鲜食品种多、加工品种少,中熟品种多、早晚熟品种少,采后商品化处理环节十分薄弱,橙汁加工业滞后。全国柑橘类产品出口仅为总产量的2%,橘瓣罐头出口数量较大,而澄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对优质脐橙等鲜食柑橘和橙汁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明显,出口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按照鲜食加工并举、突出产后加工的发展思路,巩固宽皮柑橘、橘瓣罐头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主攻脐橙、橙汁加工用等甜橙品种,积极稳妥地发展橙汁加工业,提高橙汁加工水平,减缓进口冲击;扩大早、晚熟鲜食品种种植,压缩中熟品种面积,延长上市期,提高均衡上市水平。重点加强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扩大柑橘良种供应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和加工基地,提高橙汁加工、罐头加工以及鲜果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优势产区,近期集中抓好长江上中游和赣南湘南桂北2个柑橘优势区的建设。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6个省市区的13个地市46个县市及8个国有柑橘农场。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近期作示范性启动。
发展目标:到2012年,柑橘优势区优果率力争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7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以上,其中加工用品种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早、晚熟品种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35%以上,鲜果上市期由4个月延长到8个月以上。把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把赣南湘南桂北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亚洲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把浙南闽西粤东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宽皮柑橘出口基地。
8.苹果
我国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33%,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我国苹果汁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出口额占世界的1/4。目前鲜食苹果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40%左右,但由于优果率低、一致性差、产后处理能力弱等原因,出口量仅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我国苹果生产集中在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等区域,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适宜产区,这些产区生态条件好、品种资源多、生产成本低,国内消费和扩大出口的潜力巨大。
主攻方向:加强苹果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发展早、中熟品种,建设优质苹果出口基地和加工专用苹果原料生产基地,整合加工能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巩固果汁竞争优势;强化鲜果生产管理和产后处理,提高鲜果商品质量,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和发展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2个苹果优势区。渤海湾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山东、辽宁、河北等3个省的12个地市28个县市。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主要布局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4个省的11个地市27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2个苹果优势区优果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平均亩产由0.6吨提高到1吨,形成全国85%以上的苹果生产能力,高档苹果出口量由目前的近30万吨提高到90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由目前的6%左右提高到15%左右。
9.肉牛肉羊
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是第一大羊肉生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肉牛、肉羊饲养水平不高,平均胴体重、出栏率均较低;优质和高档牛羊肉比重小,出口数量也很少。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的国内消费需求将逐步增长;同时,由于具有生产成本低和无疯牛病等优势,扩大牛羊肉出口的潜力较大。我国具有丰富的肉牛、肉羊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大批优良品种,形成了配套饲养技术体系,肉类加工业和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有条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创建一批牛羊肉产品品牌,增加高档牛羊肉的国内市场份额,逐步开拓东南亚、中东和俄罗斯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中原、东北2个肉牛优势产区,建设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4个肉羊优势产区。中原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4个省的7个地市38个县市。东北肉牛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的7个地市24个县市(旗)。中原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5个省的6个地市20个县市。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内蒙古和河北等2个省区的2个地市10个县市。西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4个省区的5个地市(州)15个县市。西南肉羊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5个省区市的5个地市1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把6个优势产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肉羊产业带,区内牛羊肉产量提高30%以上,优质牛羊肉的比重由目前不足5%提高到20%以上,结合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把中原和东北等地建成我国牛羊肉主要出口基地。
10.牛奶
我国奶业正处在加快发展阶段。由于起步较晚,奶业发展水平和牛奶消费水平还很低,2001年人均奶类占有量9公斤,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8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100公斤的水平。制约我国奶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良种奶牛数量不足,单产水平低,饲养规模小而散,奶类加工企业规模小,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滞后。随着城乡人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奶类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增长潜力巨大。我国农作物秸秆、饲草及粮食等饲料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鲜奶在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攻方向:突出发展鲜奶,加强良种奶牛繁育,扩大奶牛规模,发展小区养殖,主攻奶牛单产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改进奶制品加工工艺和水平,提高奶制品质量。尽快占领国内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抵御进口产品冲击。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及京津沪3个牛奶优势产区。东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黑龙江、内蒙古等2个省区的12个地市(盟)37个县市(旗)。华北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河北、山西等2个省的10地市29个县区。京津沪优势产区主要布局在13个郊区县和25个农场。
发展目标:到2007年,3个优势产区奶牛存栏数量达到280万头,年均递增12%左右,奶牛平均单产提高20%左右,鲜奶产量年均递增15-18%;奶源基地向区域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鲜奶收贮等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批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乳品加工企业。
11.水产品
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更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目前水产品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形成了以欧美和东亚地区为主的、比较稳定的国际市场。影响我国出口水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安全问题突出,优良苗种覆盖率偏低,加工流通和产业化滞后。我国渔业资源丰富,出口品种多,分布范围广,劳动力成本低,形成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体系,扩大出口的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个关键环节,加快建设出口水产品养殖区,改善水质生态环境,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头戏”。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有关“加入WTO对中国最大的冲击是农业”的判断,从专家讲座到行业走势分析,不绝于耳。再加上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大增,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如今一年过去了,年终盘点,发现情况出人意料———

冲击并未出现

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专家和官员普遍认为,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便宜,而土地资源相对少,一旦“入世”,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瓜果、蔬菜、鲜花、盆景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出口量会增加;而“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则没有多大优势,如:小麦、玉米等。这个判断,几乎已成共识。

但现实的回答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且情况恰恰相反: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非常有限,而且付出的代价很大,比如被判为质量安全标准超标,被退货、被扣留、被销毁的现象很多。

据今年1—10月份外贸出口形势显示:配额为585万吨的玉米的进口只有1万吨,配额约为847万吨的小麦只进口了61万吨,配额约为82万吨的棉花只进口了12万吨。农产品贸易总额达2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6%,贸易顺差达到4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1%。一些世贸成员如美国向我国大量出口农产品的期待并没有成为现实。

于是马上有人提问:“这是不是源于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其实不然,真实的原因是———

价格因素起决定作用 

加入世贸之初,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柯炳生就撰文指出,“我国农业不会受到多大冲击”。这在当时要算“少数派”。时至今日,他当初的许多预测都得到了印证。

据他的分析,今年的特殊性在于国内、国际农产品两个市场供求价格的反向变化。

世界市场许多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从1月份到9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现货价格升高了36%,期货价格升高了48%,世界小麦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是由于北美等主要出口国种植面积减少、旱灾严重。据估测,今年美国小麦的结转库存量将下降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玉米和棉花的情况类似。玉米现货价格升高了20%,期货价格升高了25%;棉花的现货和期货价格均升高了12%。就连不久前来势凶猛的大豆油,期货价格也升高了47%;大豆现货和期货价格均升高了25%。

与此同时,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仍然供过于求,价格低迷,库存量很大。

一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升高的不多,有的不升反降。

如玉米、大豆和棉花升高了10%左右,小麦的价格降低了3%左右。小麦价格在产区保持在每吨1000元的水平上,在销区保持在1110—1150元的范围内。相比之下,进口小麦不仅远远高于国内产区价格,也显著高于国内销区价格。

这样国内整体价格在降,国际反而在升,意想不到的格局由此而来。

柯炳生强调,我国之所以今年没有大量进口粮棉产品,也因为去年以来,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实际上已经放开,这使得我国的国内市场价格在市场经济规则的作用下,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使得进口粮棉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玉米、小麦、棉花的进口配额没有固定的原因。如果不是由于上述两个原因存在的话,在现有的配额管理方式下,照样会有大量的进口。

例如,国际市场食用植物油的价格中,棕榈油价格明显较低,因此,在我国关税配额产品中,棕榈油配额使用得最多,1—10月份共进口了141万吨,占全年配额数量240万吨的将近60%。

同样,我国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在主观上完全是出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需要,而不是进行贸易保护。在客观上,也没有贸易保护的作用,因为,有关申报、登记等程序,仅仅是最初一次贸易时稍微拖延了一点时间,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贸易障碍效果。

对此,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大豆的进口。大豆的进口是严格按照转基因产品管理条例规定的方式进行的,除了最初因为申报耽误了一点时间之外,大豆进口数量在总体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今年前10个月共进口了871万吨,仅在9月份就进口了135万吨。

仍需从长计议

有人发出警告:“今年情况特殊,不可盲目乐观”。他就是长期研究中国农业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

陈锡文认为,现在就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经过关,还为时尚早。从一定程度上讲今年是出乎意料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作中国以后农产品进出口形势的长期判断。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中国大宗农产品是否会长期处于过剩状态还很难说。如果长期过剩,那么国内价格当然是低的;到国际市场上也是有竞争力的。

但从现在情况看,这倒未必。因为这几年粮食生产,当年产量连续三年低于当年的消费量。如果不是过去有比较大的库存,价格就会上涨。也就是说,一旦国内供求平衡或短缺出现,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还可能上涨,给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机会,等于把今年国内国际市场的格局再反过来。

二是世界各国大都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形成了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这将是普遍趋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有可能明显增加。

所以必须避免盲目乐观的情绪,要看到今年情况的特殊性,要从长计议。其实我们处于劣势的大宗农产品从长期看依然没有什么优势;我们自己认为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靠单一的劳动力价格低也未必能真正形成优势,还必须重视科技进步,提高自身质量,努力达到更高标准。所以还是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比较客观正确地估量形势。

应该说,加入世贸为中国农产品消费增加了一个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而言,多了一个调节平衡的手段。即使有些农产品出口没有优势,我国也可以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陈锡文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即使有些冲击也不怕,问题在于———

配套改革要“齐步走”

从整体上讲,加入世贸对农业的影响其实主要不在于进口了多少农产品,影响了多少市场供求,最主要的在于如果农民还来不及转移,那农产品市场对国际的开放,可能会影响到为数不少的农民的就业和收入。 

从国内的状况看,粮食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4.6亿—4.65亿吨,与年消费量有3000万吨的较大缺口,现在因为有库存,所以粮食价格变化不大。

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大宗农产品没有问题了,因而放松对农产品生产能力的保护和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农田被占,生产能力下降;加上我们主动调整结构,还有退耕还林,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会降低一些产量。对此,我们要实事求是地估量现有库存还能弥补多长时间的供求缺口。如果库存消耗差不多了,我们应该维持多大的生产能力。

农业之外的因素,也会提高一些农业的成本。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力价格相对比较低,本来具备增加向外出口的可能性。但能否大量出口,还取决于品种的优化,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取决于农产品离开中国口岸之前一连串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比如,有些地方在路上设卡收费,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检疫检查费,这都会降低它的竞争力。

再比如,中国能出口的主要是农特产品,增收农业特产税会不会降低竞争力?值得考虑。我们的产品过去人家要卡我们、要收税,如果我们自己就收得很厉害的话,就会降低竞争力。总之,可能有竞争力的产品,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再给其增加负担。

加入世贸组织是一盘刚刚开局的棋。

它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冷静观察,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仍是我们所应持的态度。

中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有哪些
答:中国加入WTO后, 国内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就要按照国际社会通行标准建立。用外部力量冲破目前国内的各行改革面临的阻力、加速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进程。加入WTO将其影响我国哪些行业,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学者,下面听听他们的见解。 WTO与我国的农业 田心文(四川农业大学校长、教授) 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

中国入世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答:中国在某些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世界级的竞争能力,这些都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奠定了基础。 不同产业受影响不同 从产业层面分析,中国产业在加入WTO后所受的冲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工程承包,中国在这些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市场的扩大,这种优势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另一种...

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
答: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减少对棉花贸易的保护,我国棉花的竞争力将被进一步削弱。由于世界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棉花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未来几年我国仍交寺加进口棉花的数量。 5.对水果的影响。加入WTO后,适度引进国际竞争,将有利于我国加快提高果品质量,增强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6.对...

加入WTO后对我国农业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答:对实现农业两个转变,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能力,以及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可灵活运用WTO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使之免受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冲击。而且,加入WTO后,我国也可以成员方身份,全面参加国际农业多边贸易谈判,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和广大...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应如何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
答:全球重商主义即保护主义,国外成熟企业对国内新兴工业造成威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深度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全球治理。当前国际贸易规则正处于新一轮的重构期,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变革,承担大国责任,履行大国义务。在规则制定的过程...

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
答:一、加入WTO对我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将面临新的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的变迁,必将给我国的市场营销带来严峻的挑战。其一,加入WTO,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企业市场营销的领域扩大了。WTO是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目前,其成员的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挑战?
答:由于该行业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再加上我们一直对成品油实行配额许可制,如果在加入WTO后5年内逐步取消配额许可制,那么在5年的过渡期内,配额将在初始准入量(如果按1998年进口量为基数,成品油初始准入量为1980万吨)的基础上每年增加15%。从机电产品贸易看,削减关税对我国机电工业产品进出口的总体影响...

中国的企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应该如何面对新的形式?请提出你...
答:而且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轿车价格也只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因而,加入WTO,价格将不是最大的冲击。投资、服务方面的冲击可能要大于价格冲击。在投资方面,我们曾规定,整车、发动机生产,外资不能超过50%,这一规定在加入WTO后会逐步取消。这个冲击是很大的;另外,与汽车制造相比,中国在销售服务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更大。

中国加入wto的挑战有哪些?
答:③汽车。加入WTO后,汽车关税每年下降10%,到2006年将从现在的80%-100%降至25%。据测算目前我国轿车价格比国际轿车价格要高200—400%。如果我们下调了关税并取消进口配额,国外汽车在5年之后将大量进入,国内汽车厂家将受到猛烈冲击。④经融保险。根据有关协议,我国将在2005年之前,允许外商独资银行经营银行零售业的全...

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中国汽车市场有哪些影响?
答:根据目前的判断,主要跨国公司中,多数意图是要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在中国生产合适的车型,如果是这样,进口汽车就会出现大量涌入的局面。中国也不可能也没有条件依靠大量进口汽车来满足国内需求。各车型市场受冲击程度不一 由于目前各个车型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差别情况不同,因此各车型入世后市场受冲击的情况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