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具体表现有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哪些特征

  从1978年那个难忘的年份开始,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0年改革开放,使青岛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从38.43亿元跃升至3786.5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97.5倍
  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GDP仅为38.43亿元,而到2007年已经跃升至3786.52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97.5倍。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29.4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此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开始了快速提升。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而从2000亿到3000亿,青岛只用了3年。
  30年来,青岛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时期,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5.6%。而“十一五”开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青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到15.7%和16%,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2005年,青岛首次跨入全国城市十强、副省级城市四强行列。2006年,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跨越之二:财政总收入从12.5亿元到1070.5亿元,增长84.6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978年,青岛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2.5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8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比1978增长21.5倍。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58亿元,显现出良好增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21.18亿元,是1978年的165.6倍。
  如果把财政收入比作经济效益的“硬”指标,那么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个“软”指标。2005年以后,一个新的统计名词频频进入青岛百姓视野,那就是“万元GDP能耗”。这个指标所显示的不仅是青岛单位GDP产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青岛对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两年,青岛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而能耗不断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节能指标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岛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比2005年下降9.38%,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前两年下降8.33%的计划目标。同时,万元GDP取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实现大幅下降,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青岛市政府也因此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奖。
  跨越之三: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深刻地改变了青岛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大幅度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7:52.7:24.6,农业比重较大,几乎与服务业平分秋色。这种经济结构很难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来,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调整优化,青岛三次产业逐渐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3.8%,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如期结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硕果: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2007年,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为比较合理的5.4:51.6:43,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
  跨越之四:经济发展战略书写支柱产业巨变
  青岛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工业技术设备简陋,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战略、名牌战略、大集团战略以及工业园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从打造名牌产品,到发展品牌经济;从发展工业园区,再到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趋牢固。
  1978年,青岛工业总产值仅有56.5亿元。18年后的1996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而到200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430.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131.4倍。
  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让青岛工业担当起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也有力推动了青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青岛几次较大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产品大幅度增长,成为青岛产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也促使青岛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59.6:40.4,调整为2007年的45:55。根据国际上的有关定理和标准,青岛已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跨越之五: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
  如果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比作青岛的城市特色,那么,品牌经济就是这座城市的经济特色。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金花”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直至发展品牌经济,青岛抓住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牵引品牌战略不断升级。青岛的企业家则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最先让人们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尔和青岛啤酒。1991年,他们在我国首次评出的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据两席。从此,青岛品牌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又先后涌现出海信、澳柯玛、双星、喜盈门、即发、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2007年末,青岛已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名牌产品69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个,知名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7年,全市品牌经济总量达到29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以上。
  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岛在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期间,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
  人们普遍认为,“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青岛拥有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众多光环;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行吗?

意义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背景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经济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
改革开放
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穷,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年均减贫人口近1900万人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年均下降2.4个百分点。

2、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3、贫困地区居民消费支出较快增长

改革开放之初,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加大投入和攻坚力度,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4、教育文化卫生设施配置逐渐齐全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落后。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投资力度,“四通”覆盖面不断扩大,教育文化卫生设施配置逐渐齐全,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农村面貌换新颜。

扩展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发贺信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新华网



一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

二是,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三是,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砖瓦房、楼房,过去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的现象不复存在,人均住房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变成近三十平方米。

四是,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如今高速公路、国道和乡村公路连接在一起形成连接城乡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使物资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扩展资料:

中国的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适应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空前的变化。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凝聚了改革的共识。我们必须加强改革方向,改进改革措施。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制度机制的必要条件和根本动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ICS,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改革开放



一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二是,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农民的住房有了极大改善。以前的土坯房变成了如今的砖瓦房、楼房,过去祖孙三代同居一室的现象不复存在,人均住房面积从五、六平方米变成近三十平方米。数代农民人居有其屋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四是,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实现了公路村村通。30年前,农村交通非常滞后,大多是土路,晴天一街土,雨天一路泥,农产品运不出去,需要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而如今高速公路、国道和乡村公路连接在一起形成连接城乡的公路网,四通八达,使物资交流有了可靠的保障。

六是,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总之,改革开放的30年是农业大发展的30年,是农村大变样的30年,是农民从穷变富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整整30年,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解决的“三农”问题,作出了到2020年的重大决定,这是一个指导农村土地改革的重大历史文献,中国农村的美景就在眼前

1、30年前农村地区仍要交纳各种税费,现在已经全免,并且政府还发放一定的农业补贴;
2、30年前农村地区大多还是使用人力和畜力,现在农业生产已经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作业;
3、30年前农村地区小学大多是各村分散教学,现在已经全部集中教学,低年级学生还提供接送服务;
4、30年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还执行收费,并且还存在严重乱收费情况,现在已全部免费;
5、30年前农村交通还都是黄泥路,现在已经是全部硬化路面;
6、30年前电话、手机普及率不高,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有了电话、手机,不少家庭还接通了网络宽带;
7、30年前各家还都是用地下水作生活用水,现在都通了自来水;
8、30年前各家还都是使用干柴秸杆,现在都已经用上了沼气。
9、30年前村里大多数学生都只上到初中,现在大多数都进一步升学;
10、30年前,村里闲人很多,现在大多主动进城务工挣钱。
其他就是负面的了:
1、生态恶化很快,现在鱼虾已经基本绝迹,燕子越来越少,夏夜萤火虫都看不到了;
2、土地过度开发,现在已经找不到一块荒地了,都被耕种了,连渠坝上都没有了;
3、农村文化生活太少,每年年底基本上只有赌博这么一项“娱乐”活动了;
4、农村主流文化宣传落后,不少人加入宗教组织寻求精神抚慰,而且也迷信活动愈演愈烈;
5、留守儿童问题突出,不少青少年都存在亲情缺失方面的心理障碍。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农村是我的家,真希望改革的步伐继续加快!

从1998年以来,党的重大决策与变化
答:30年以来的第7个三中全会.此次全会的主题将定位于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30周年,在人们看来,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必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

浅谈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论文
答: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农村社会管理论文篇1:《如何加强农村的社会保障管理》 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各项事业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发生过哪三次重大变化
答: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三大阶段如下:1、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形成时期(1949年至1954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开始了全国性的互助合作社运动。这一阶段,通过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并以...

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政治上民主进程极大提高,农村尤显突出 经济上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产能力、国防工业、航天工业得到极大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国际地位日益攀升 人口增长有效控制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生活结构的变迁 产生...

十七届三中全会内容
答:第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化解农村改革发展矛盾、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矛盾很多,但最突出的还是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

中国农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
答: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市场的恢复,农民生产自主权的获得,经济规律的尊重,使农民手里的东西可以变成钱了。于是,农民便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同时科学种田的实施,对内搞活的实施,农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 改革开放40...
答:主要得益于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打破吃大锅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市场经济体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经济资源合理流动,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目前也面临不少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展望未来,我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新农村的现实意义是什么_百度知 ...
答: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