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鲁迅出殡,当时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1936年,鲁迅身体抱恙,宋庆龄得知此事后特意安排一处疗养院,所有费用由送承担,然而鲁迅婉言拒绝,同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情恶化去世。

后宋庆龄亲自主持鲁迅葬礼,出殡当日,街道两旁不断有人为其送行,据统计送葬队伍有十万余人,由此可见,鲁迅在当时的影响力,就连当时期的文豪皆去送葬,更是有十六个非常有名气的人为他抬棺,这16个人都是当时的大文人,名单如下:

巴金、胡风、张天翼、黄源、鹿地亘、黎烈文、肖军、曹白、周文、欧阳山、聂绀弩、肖乾、陈白尘、孟十还、吴郎西、靳以;

然而这样一个场景,细心的学者就会发现,当时的文人郭沫若为何没去?

论才气,20世纪的中国文人当中,有人说郭沫若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与其他文人不同,是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各类桂冠于一身的大文人,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文人却在当时没有参加鲁迅的葬礼,其中的原因让很多人好奇。

其实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应该是“未尝一面”而又时常“笔墨相讥”的诤友,对于这样的关系,郭沫若没有去鲁迅葬礼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去世,为何要去?

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两人的“笔墨相讥”;

01

郭沫若曾化名杜荃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批评鲁迅的文章《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甚至给鲁迅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这段话评价鲁迅也并非是意气用事,主要是郭沫若代表的创造社派与鲁迅长期以来的思想分歧的体现,这种分歧主要又体现在如何看待文学的社会职能,看待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革命的关系上。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不过骂得最狠的应该还是郭,他说郭是“才子加流氓”,甚至还说了“远看是啥,近看是啥之类的话语”。

二人虽未曾相见,但是却笔斗过,也有可能是郭不去鲁迅葬礼的原因之一,多少都会有些尴尬,毕竟当时都是文人在场,对于他们之间的事情也都有所耳闻,何必前去徒增烦恼。

02

郭沫若比鲁迅要出道的晚,但是却一直被用作和鲁迅相提并论的文人,二人也被称为左翼文坛的两大巨头,更是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实郭和鲁两人是极其相似的,同样学识渊博、才华卓具,同样是留日的洋学生,都是弃医从文,唯独性格不相同,鲁迅律己甚严,顾忌颇多,长期自我压抑,而郭沫若细行不检,感情不一,就连其子也称“父亲在家庭中绝非一个好男子”。

以当时郭沫若的成就来看,去不去也无伤大雅,其实许多文人前去甚至是一些不知名的文人,都是带着敬仰去的,而当时郭沫若应该是没有这层因素在里面,也并不是说郭不尊重鲁,其实在鲁迅去世之后,郭的一些行为也表明,他是敬佩鲁迅的。

这些话摘自郭沫若对他自己与鲁迅关系的种种解释,从这里来看,郭沫若应该还是期待和鲁迅能够见一面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二人却笔墨相讥过。

然而郭沫若为何没有前去参加鲁迅的葬礼,这应该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以上纯粹是闲谈,个人见解,不代表任何立场。



鲁迅先生的葬礼影像流出,当时参加葬礼的人都有谁?
答:鲁迅先生逝世,出殡现场胡风、巴金、黄源、张天翼、肖乾、聂绀弩、萧军等16人轮换抬棺。宋庆龄、蔡元培扶棺,送行队伍长达几十几里。

鲁迅先生离世后,葬礼扶灵抬棺的16个人都是谁,个个都不简单
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对于鲁迅的了解,大概都来自他的《呐喊》,《彷徨》,《狂人日记》,还有《孔乙己》。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虽然只是一个作家,一个知识分子,可他却影响了许多人,在他离世之后,葬礼上扶灵抬棺的有十六个人,每一个都来头不小,在当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鲁迅...

鲁迅先生出殡:数十公里路不靠车马,扶灵之人来头一个比一个大,怎么回事...
答:在出殡的路上更是夸张,数十里的公路,愣是没有用任何车马,人们簇拥着,一路抬着棺材前往了国家公墓, 无论身份多么尊贵之人都是默默跟随。为其抬棺者的来头更是一个比一个大,分别有巴金,胡风,萧军,张天翼等人。快一个世纪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如今读来,依然触动极深——说的不就是我们每个人...

大文豪鲁迅出殡,郭沫若为何没有去?
答:鲁迅1936年10月19日去世,他可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领军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的书,而且每一本书都能够让文坛为之振动!他的去世让人感到非常的悲痛,宋庆龄先生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之后亲自赶到现场,为鲁迅人张罗葬礼,并且还选了13个人组成了丧治委员会,这三个人可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胡风死后,一个弱女子为他奔走15年,后半生不离不弃的相伴
答:乱世之下能够携手一生共患难是件很难的事,也正是相伴不易让这种爱情变得很难得。民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胡风,他的名气没有鲁迅、冰心等人大,但是他与妻子梅志之间的爱情直到今天都被人歌颂着。 1936年10月19日,一代大文豪鲁迅因病逝世。胡风作为鲁迅坚实地追随者悲痛万分,鲁迅作为胡风文学道路上...

鲁迅先生去世后,为他抬棺的16个人分别是谁?
答:第一天来吊唁的人有几千人,在出殡的路上,数十里的公路,没有车马,人们簇拥着,一路抬着棺材前往了国家公墓, 无论身份多么尊贵的人都是默默跟随。这说明了鲁迅先生在各界人士心里的地位。鲁迅在死后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鼓舞人们站起来,为自己为国家去战斗,去争取更光明的未来。

鲁迅去世后被葬在了上海万国公墓,许广平和朱安去世后又葬在了哪?_百度...
答:1936年10月19日,我国近现代著名大文豪鲁迅先生因突发胃病在上海逝世,去试时,年仅55岁。55岁的鲁迅先生当即便被安葬在了上海的万国公墓,因为鲁迅先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当时国人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在鲁迅先生出殡的那一天,竟然有来自上海各地5000多人的自发组织,当日人山人海,千万人在长街上排成两行为...

鲁迅去世前后背景资料,人们对他去世的反应感受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鲁迅及其作品进入西方人的视野是20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事。...种共同的关系”,“俄国文学作品已经译成中文的,比任何其他外国作品都多,并且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最大”...能够得到该国大文豪的好评,似乎中国文学就真正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了,这里面是否包含着作为“弱者”...

鲁迅先生去世时,有人写过一幅挽联,具体是什么?
答:大圜犹酩酊,如磐夜气压重楼。——罗庸挽鲁迅 (另一版本首句为:“何戟独彷徨,”)著作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鲁迅 (另一版本为:“非徒中国小说史”句,“非”为“岂”)译死魂灵,竟成恶梦,归化十月;作自由书,长留热风,去无二心。——陈适挽...

鲁迅简介
答: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