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

地动仪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定地震方向

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地震动波,可以用来进行远距离测量
(绝对正确)
求你了,把分给我吧,问了老师好久!
我要分!!!!!!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
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直立杆。


我粘贴来的资料

你好
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都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的作用。同时张衡对地震波的传播和方向性也一定有所了解,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是十分了不起的,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与此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关于地动仪的结构,目前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这一种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另一种模型由地震局冯锐(2005年)提出,即“都柱”是悬垂摆,摆下方有一个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汇处(即《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说的“关”),地震时,“都柱”拨动小球,小球击发控制龙口的机关,使龙口张开。另外,冯锐模型还把蛤蟆由面向樽体改为背向樽体并充当仪器的脚。该模型经模拟测试,结果与历史记载吻合。 那么,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究竟什么样子呢?有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探讨。早在南北朝时,北齐信都芳撰《器准》,隋初临孝恭作《地动铜仪经》,都对之有所记述,并传有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今人的研究则以王振铎之说影响最大。王振铎根据前人的猜测,讨论了地动仪内部可能有的各种结构,最后推断都柱的工作原理与近代地震仪中倒立式震摆相仿。具体说来,都柱就是倒立于仪体中央的一根铜柱,八道围绕都柱架设。都柱竖直站立,重心高,一有地动,就失去平衡,倒入八道中的一道。八道中装有杠杆,叫做牙机。杠杆穿过仪体,连接龙头上颌。都柱倾入道中以后,推动杠杆,使龙头上颌抬起,将铜丸吐出,起到报警作用。 米尔恩对张衡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研究
地动仪用精铜制成,圆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樽。表面作金黄色,上部铸有八条金龙,分别伏在东、西、南、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倒伏,龙首向下,龙嘴各衔一颗小铜球,与地上仰蹲张嘴的蟾蜍相对。地动仪空腔中央,立一根铜柱,上粗下细。铜柱周围有八根横杆,称为“八道”,各与一龙头相连。铜柱是震摆装置,八道用来控制和传导铜柱运动的方向。在地动仪受到地震波冲击时,铜柱就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推动同一方向的横杆和龙头,使龙嘴张开,铜球下落到蟾蜍嘴中,并发出响声,以提示人们注意发生了地震及地震的时间和方向。 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而非当今历史教科书所说的在仪器底部简单地竖立一根张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原理,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略,使人无法详知,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在张衡以后,我国历史上有几位科学家对于地动仪有过专门的研究。例如南北朝时的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信都芳曾经把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等机巧仪器的构造,用图画绘写出来,并且加以数学的演算和文字的说明,并把这些资料编成一部名叫《器准》的科技名著;隋朝初年的临孝恭也写过一本《地动铜仪经》的著作,对地动仪的机械原理,作了一些说明。但是这些重要著作,也没有能够留传下来。近代中外科学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复原方案。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王振铎复原的张衡地动仪模型。但是在准确测定地震方向的问题上,王振铎的模型和《后汉书·张衡传》中的记载仍有出入。

张衡地动仪的内部机械的具体构造,虽然早已失传了,可是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凭借他们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依据《后汉书·张衡传》的有关记载,参照考古资料,经过多方面的探索,终于考证推论出1800多年前张衡制造的地动仪的机构原理,并且设计了这座仪器的想象图。

《后汉书·张衡传》中所载地动仪“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是地动仪的主要结构。根据许多学者的反复研究,张衡地动仪的基本构造符合物理学的原理,它同近代地震仪一样,是利用物体力学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从而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到现在也仍然在沿用。王振铎先生比较正确地推断出这座仪器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竖立在仪器樽形部位中央的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上大,相当于表达惯性运动的摆,张衡叫它作“都柱”;另一部分是设在“都柱”周围和仪器主体相接联的八个方向的八组杠杆机械(即在都柱四周围连接八根杆子,杆子按四面八方伸出),直接和八个龙头相衔接)。这八根杆子就是《后汉书·张衡传》中的“傍行八道”,也就是今天机械学上所说的“曲横杆”。这两部分都设置在一座密闭的铜体仪中央。但因为“都柱”上粗下细,重心高,支面小,象个倒立的不倒翁,这样便极易受震动——即令是微弱的震动——而倾倒。遇到地震时仪体随之震动,只有“都柱”由于本身的惯性而和仪体发生相对的位移,失去平衡而倾斜,推开一组杠杆,使这组杠杆和仪体外部相联的龙嘴张开,吐出铜球,掉在下面的蟾蜍口中,通过击落的声响和铜球掉落的方向,来报告地震和记录地震的方向。

张衡设计的地动仪,也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学说的形象体现。地动仪的仪体似卵形,直径和浑象同样大,象征浑天说的天。立有都柱的仪器平底,表示大地,在天之内。仪体上雕刻的山、龟、鸟、兽象征山峦和青龙、白虎、云雀、玄武二十八宿。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八卦篆文表示八方之气。八龙在上象征阳,蟾蜍在下象征阴,构成阴阳、上下、动静的辩证关系。都柱居于顶天立地的地位,是按照古代“天柱”的说法作的布局。而其中的机关自然是采用了杠杆结构。

张衡的这一卓越发明,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而且也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文化水平,这是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的。

除了地动仪外,张衡还创造了另一个气象学上的仪器,这就是候风仪。以前许多人以为“候风仪”和“地动仪”是同一种仪器,据最近科学家的研究,这种认为是错误的。《后汉书·张衡传》里“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这句话,是说张衡在当年同时创造了候风仪和地动仪两个仪器。不过《后汉书·张衡传》中没有记载候风仪的构造。现在我们把有关候风仪的情况介绍一下。

竺可祯先生在《中国过去气象学上的成就》一文里写道:“在气象仪器方面,雨量器和风信器都是中国人的发明,算年代要比西洋早得多。《后汉书·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单说到地动仪的结构,没有一个字提到候风仪是如何样子的,因此有人疑心以为候风、地动仪是一件仪器,其实不然。《三辅黄图》是后汉或魏晋人所著的。书中说:“长安宫南有灵台,高15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明明是说相风铜乌是另一种仪器,其制法在《汉书》上虽然说得不详细,但是根据《观象玩占》书里所说的:“凡俟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5丈竿,于竿者作盘,上作三足乌,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施则占之。’即可以知道张衡的候风铜乌和西洋屋顶上的候风鸡是相类似的。西洋的候风鸡到12世纪的时候始见之于载籍,要比张衡候风铜乌的记载迟到1000年。”

除竺可祯先生的论证之外,另外还有三项有关候风仪的资料。(一)、《后汉书·百官志》中注载太史令的属官有灵台特诏42人,其中有3人是专管“候风”这一项职务的。因此可知制造候风仪,观测气象,是张衡做太史令时职务范围以内的事情;(二)、《西京杂记》中载皇帝仪仗队里有“相风乌车”一项。依此我们可以推知“相风乌”这种仪器,不仅安置在灵台上,同时也可以装置在车辆上面。候风仪的发明可能是在张衡之前,张衡制造的候风仪虽然有所改进,但已不是特别突出的新发明,因而史籍也就不详细记叙了;(三)、北魏时信都芳所著《器准》一书,把地动、候风、铜乌并列做三项;隋代临孝恭所著的《地动铜仪经》,不带“候风”二字。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推想铜乌和候风这两个器物的构造可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地动仪和候风仪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仪器。

张衡在创造地动仪以外,制造了候风仪,是可以肯定的。通过这些论证,也可以窥见我国两汉时代在气象仪器上的创造和应用方面的部分情况;同时又证明张衡对职务认真负责,并能在科学研究上结合实际,善于学习前人的科学经验而有所创新改进,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伟大先驱者。直立杆。

一、地面的振动特点
地面的振动分为地震波动和非地震波动两大类,性质与特征完全不同。
地震以横波为主,地面的运动以水平向的摆动和摇晃为主;
非地震的震源——比如人走车行、人工爆破、山体滑坡、矿山塌陷或气象变化等,是以纵波为主,地面的运动以上下颠动和颤抖为主,不产生或仅有微弱的水平向分量。

二、地动仪工作原理
张衡地动仪的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悬挂在中央的粗大沉重的“都柱”,只对水平运动有反应,不怕垂直运动的干扰。因此,在宏观上能够表现出自动地区别地震与非地震的物理属性。也就是说,一旦都柱晃动摇摆了(继而触发龙首吐丸),肯定有地震发生。这就是验震器的独特价值,验震技术的核心思想,张衡的伟大贡献。日常生活中的吊灯就是众多天然验震器的一种,观察吊灯的晃动是十分科学、简便、可靠的验震办法。
还有一种装置,属于不管什么震源 “凡有地动,都能反应”。比如把4个鸡蛋摞在一堆;啤酒瓶子倒立起来;圆球放在桌边上等等。这些举措可以检测出地面的振动,但是不能够自动地区别震源的性质,统称为报警器(Alarm)。报警器从来不具有测震科学上的地位和应用价值,因为它的灵敏度比人低,反应是随机、不稳定和不可重复的。装置一旦报警,无法判断是车行马走还是地震所致。在理解张衡地动仪时,切不可把验震器与报警器这两类本质不同的装置混为一谈,避免基本概念的误区,曲解张衡地动仪的科学贡献和历史作用。

三、地动仪的科学思想源自对天然验震器的模仿
悬挂物,物理学上称作悬垂摆,地震学上就是天然验震器。
人类自从有了绳子,就有了悬挂物,它并不是现代社会的独创产物,比如吊桶、吊篮、吊灯、吊绳和秋千等等。汉代的悬挂物更多,奏乐用的特钟、鑮、铎、编磬和编钟,工具中的悬垂、吊锤、吊壶和吊桶,宫室和幄帐中的垂饰璧翣和吊灯,庖厨中的吊篮和吊肉等等….举不胜举。悬挂结构具有下述独特而优良的宏观属性:
1。能自动地检测出地震引起的地面振动。不是地震它不动,抗干扰性能好;
2. 比人灵敏。人感觉到的最小地震烈度在IV度以上,而悬挂物可在III、II度出现摇晃反应;
3. 运动状态极易被人们发现。悬挂物一旦晃动,会像秋千般持续很久,远超过地震的瞬间。
于是:“地震发生——悬挂物摇晃”二者间反复出现的、大量的、稳定的对应关系,极容易被广大群众察觉,更因地震时的心理恐惧而留下深刻印象。这就为地动仪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地动仪的原理是什么?
答:东汉时候的伟大科学家张衡,冲破了神学迷信的束缚,发明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科学仪器——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记载了他发明的这台地动仪。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它是利用物体的惯性来拾取大地震动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这个原理至今仍然沿用。在国外,直到公元13世纪...

地动仪原理
答:地动仪的原理是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地动仪有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地动仪原理 地动仪是中国汉朝东汉科学家...

张衡的地动仪是什么原理
答:人的上身滞后动。)进而推动牙机动作,分离,使龙吐丸。同时利用龙颚下落的能量带动巧制系统,完成摆的止动,达到防止误动作。(只是完成了一个方向的指示。)恢复系统时只需把铜丸放入龙口合上龙的下颚即可。由于要求人不觉而知地动,因此要求有一定的摆长。摆越长越可以感知较小的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定地震方向的?
答: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叫着“悬垂摆原理”

地震仪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记载的地动仪发机原理是施关发机。整个记载说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都柱在地动仪中心位置,它是内部有结构的柱子。所谓的候风机件就在其中。牙机的延伸部分叫关,关注八道之内与候风部件接近。其之间的缝隙不足一毫米。地震波到来,侯风部件摆动到关的位置推动关移动触发牙机。产生机发吐丸的结果...

地震仪的原理是什么?
答:一颗珠子放在平台上,如果将哪方稍微往下一按,珠于就向哪方滚动。又如我们点亮一支蜡烛,将它放在一张不平的桌子上,它总会向低的一方倒。地动仪就是根据这些简单的原理设计的。地动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只不过太远了人就感觉不到了,但地动仪能准确地测到。但是中国科学家认定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

张衡的地震仪原理是什么?
答:张衡的地震仪的工作原理应该是“悬垂摆原理”,即地动仪是利用了一根悬挂柱体的惯性来验震的。张衡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台验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观和原理长期成为人们心中的谜团。所幸《后汉书·张衡传》对地动仪作了记载,但总共只有196个字,“……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合盖...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靠什么原理测定地震方向的?
答:当某个方向上发生地震后,地震波传播到地动仪后,地动仪内的“都柱”(就是悬在中间的一根柱子)就会倒向发生地震的方向,触动该方向上的龙嘴,从而使得该方向上的龙嘴里的珠子掉落下来。地动仪只能判断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无法判断具体大小、时间和地点。更不能预报地震。而且只能对震级比较大的地震有...

地动仪怎么知道地震?解释清楚啊
答:地动仪里面的柱子,是极不稳定的保持平衡,稍有震动就会倒下,从而知道地震

张衡发明地动仪,工作的原理是什么?
答:张衡地震仪最著名的检测结果是监测陇西地震。虽然景世人还没有注意到,张恒的地震仪的铜珠还是掉了下来。仪器测量首次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作用。这一刻,不仅是张恒的荣耀,更是全人类的荣耀。从张衡的诗中,也能感受到他在这光荣时刻的骄傲和时事变迁的无奈。地动仪运用的其实是物理中的惯性原理。即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