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9世纪后期宗教

详细的英国宗教发展史

英国的前罗马时期宗教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和异教信仰。现在的英国主要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为基督信仰。英国基督信仰最早起源于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7世纪期间,天主教会和爱尔兰 - 苏格兰传教士再次将基督信仰带进了英国 。
中世纪时期到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又称圣公宗、盎格鲁宗、安立甘宗)前,英国人主要信仰为罗马教会(天主教会);1534年英格兰宗教改革,英格兰教会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地方教会。
苏格兰长老会在十六世纪的苏格兰宗教改革中建立,是苏格兰的国教。它不受英国中央政府控制,英国君主也属于苏格兰长老会成员之一,在就位时需宣誓“维护和保护新教教派和长老教会”。
在英国不同地区,特别是在英国北部和英格兰北部地区,对天主教会的坚持程度各不相同。
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各个基督新教教派纷纷创立,包括公理会、浸信会、贵格会以及后来的卫理公会。威尔士教会国教的身份于1920年取消,爱尔兰教会于1870年在英国爱尔兰分治之前解散,而现今北爱尔兰没有建立圣公宗地方教会。
犹太人在1290年时被驱逐出境,并且在19世纪才解除这项规定。
伊斯兰教、印度教和锡克教随着近年来移民英国的新移民而出现,而佛教除了被移民带来之外,也有部分英国本地人改信佛教。
与西方世界的其他地方一样,宗教人口统计学已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一部分,英国被描述为后基督教社会,称为多信仰或世俗化社会。

宗教人口
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基督宗教是英国最大的宗教,占总人口的59.5%。2007年Tearfund调查发现基督徒人口为53%,2009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基督徒人口为42.9 %,欧盟调查的基督徒的人口则为42.98%。
Ipsos MORI在2008年调查,发现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英国国教信徒47.0%,天主教信徒9.6%,其他基督徒8.7%; 4.8%是穆斯林,3.4%是其他宗教的成员。5.3%是不可知论,6.8%是无神论者,15.0%不确定他们的宗教信仰或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Ceri Peach在2005年估计,62%的英国基督徒属于英国国教会(圣公会),13.5%属于天主教会,6%属于长老会和3.4%属于卫理公会,其他新教教派和正教会信徒人数很少。
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在2009年调查,有50%受访者表示“ 无宗教信仰 ”,19.9%是英国国教会基督徒,9.3%是无教派基督徒, 8.6%公教基督徒,2.2%是长老会/苏格兰教会的基督徒,1.3%是卫理公会的基督徒;
0.53%是浸信会基督徒,1.17%为其他新教基督徒徒,0.23%是联合改革教会 / 公理会的基督徒,0.06%是自由长老会基督徒和0.41%其他宗派基督徒。
在2016年,英国社会态度调查(BSA)再次调查,有53%的受访者表示“ 无宗教信仰 ”,41%表示为基督徒,6%表示非基督信仰(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

  西方的文明就是宗教的文明,西方人祖先起源与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所以性情野蛮,因此发展到今天的文明尔雅,应该说宗教的教化作用功不可没。美国有90%的人信教,不过很多都只是过下圣诞、感恩等宗教节日,并不是真正的信徒,美国总统小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过这样一句话:“Ninety percent of Americans say they are Christian" “百分之九十的美国人声称自己是基督教徒”, 实际上,美国真正恪守基督教教规的纯正基督教徒不到5%,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这个比例。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五分之四的人是宗教信徒,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宗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全世界约有佛教徒3.2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亚洲以外的地区,佛教的影响还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全世界约有伊斯兰教徒11。26亿,占世界人口的19。4%左右,遍布全球各州的172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仍有30多个国家定伊斯兰教为国教。
  伊斯兰教主要流传于亚洲,非洲,东南欧,以亚洲最为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伊斯兰教在西欧,北美等地区迅速传播。
  西方主要国家信仰的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实际上是一家,基督教就是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是唯一的宗教,势力巨大,各国首脑的任命都要教皇点头,由于很多神职人员极其贪婪腐败,违背教义将宗教作为敛财的工具,激起了很多正义人士的不满,马丁.路德等揭竿而起,成立新教,废除一些天主教的腐败行径,这些人就是新教徒;后来一个英国皇帝不顾罗马教皇反对,执意要废掉王后(某小国公主),娶自己情妇为妻,被罗马教皇开除教籍,这位皇帝自立一派,将新教定为英国国教,但这位皇帝也没有按照新教的教规行事,这又激起一些人不满,他们成立了一个新的教派,叫清教,主张严格按照圣经行事,这些人遭到迫害,被迫逃到当时的新大陆美国,这些人就是清教徒, 他们在美国生存艰难,得到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获得丰收,后来设宴感激印地安人,这还成了感恩节的由来。
  现在基本上基督教就是当初跑到美国那拨人宣传的清教;主张严格按照圣经的指导行事。还有东欧国家信的也是基督教的分支叫东正教,这又是东罗马帝国那些人反抗天主教搞出来的,大体跟基督教差不多; 总之,基督教由天主教分离出来,区别在与基督教更为纯正,主张严格按照圣经的记录行事。天主教也信圣经,但他们通常拜的是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也接受梵帝冈的教皇统治,他们喜欢在教堂摆上圣母和耶稣的雕像,这一点常被基督教徒所诟病,因为圣经中明确写到严禁拜偶像。还有什么经常在电影中见到的在神甫面前忏悔,单手在胸前划十字都是天主教才有的,所以以后一看到这些场景,马上就能分辨出主角信的是什么教;总之,天主教更奢华,更讲究一些仪式,而基督教更纯正一些。

zt 供参考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在欧美各国中英国建立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体制却比较晚.其原因很多,但宗教因素对英国形成国民教育体制的影响非常深远.在1870年《教育法》颁布以前,英国的各宗教团体尤其是国教在为工人阶级子女提供教育机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宗教团体也对国家干预教育的意图进行了抵制和阻挠,延缓了英国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体制的形成进程.

关键词: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国教,教育委员会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但是在欧美各国中英国建立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体制却比较晚。其原因很多,但19世纪英国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各教派对教育权的争夺与控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文将从19世纪前期宗教在工人阶级子女教育中的地位的角度对此略作分析。

19世纪以前英国宗教与工人阶级子女教育的状况

从16世纪以来,英国虽然号称基督教国家,但却是教派最为复杂的国家,除了获得国家认可的国教(圣公会)之外,还存在着各种教派,譬如苏格兰的长老教、爱尔兰的天主教、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新教、以及浸礼会和公理会等,即使在国教内部也有不同的派别。这些宗教派别在英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影响,但总体而盲,国教在19世纪以前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国教的财力、物力、人力和影响力,更主要是体现在它和国家的密切关系上。国家的首脑也是国教的首脑,主教由国家任命,国教的高级教士在议会上院中拥有席位。而在教育上,两者的结合尤其紧密。人们认为教育应该置于“这个王国的国教”的“控制和赞助之下”。这种观点到了19世纪初的时候仍被坎特伯雷大主教看作是“这个国家关于教育的首要原则”。[1]

在19世纪以前,人们为工人阶级子女所提供的微乎其微的教育机会中,几乎全部来自教会团体的资助。在1800年左右,除了少数的慈善机构创办的慈善学校和教会的主日学校之外,工人阶级子女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英国政府在为他们提供教育方面也无所作为。但是从19世纪初开始,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工业革命的进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口迅速增加,人口流动导致城市日益拥挤,工人阶级状况日益恶化,社会不满情绪日益浓厚,等等。面对着如此众多的社会问题,一些有理性的人尤其是中等阶级开始意识到对工人阶级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希望通过对工人阶级子女进行适当教育,能够使他们臣服于上帝的安排,并明白上帝对他们的回报在天堂之中,而不是在现实世界。而各个教派也对自己在贫民教育中的地位与角色进行新的思考与争夺。从1800年到1870年这七十年时间里,不仅英国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这一段历史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这种烙印之深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

19世纪前期各宗教团体对工人阶级子女教育的贡献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各个宗教团体在为工人阶级提供教育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当时的英国政府不愿意对教育问题进行干预,因而工人阶级的教育就由各宗教团体承担起来了。它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慈善学校和主日学校等教会办学机构使得贫困的工人阶级子女也可以实现自己接受教育的梦想。

慈善学校(charity school)建立于17和18世纪。它是由那些愿意捐款的善人们“为贫民所办的学校”。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向贫民子女“灌输清洁的习惯,教育他们尊重地位比他们高的人,并让他们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2]。这些学校一般由当地人捐款资助,或者是得到一笔捐赠以维持其经营。到1800年左右在伦敦大约有 179家慈善学校,但在全国其他地方慈善学校的数目却比较有限。[3]到了19世纪初的时候,慈善学校逐渐衰落下去,代之而起的是主日学校。

主日学校(Sunday School)运动起始于18世纪80年代。由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一位报纸经营者罗伯特·雷克斯(Robert Raikes)发起。从1780年开始,在十年时间里,雷克斯连续在格洛斯特创办了四所主日学校[4],从而揭开了大规模的主日学校运动的序幕。这一运动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和影响之深实在令人惊异。在50年的时间里,它从1801年的2290所学校发展到1851年的23135所学校[3];招收的学生1788年全英国为59980人[3];到了1851年这个数字为260万[4]。根据当代的统计,工人阶级子女中有3/4的人的名字都曾出现在主日学校的登记簿上。这些数据令人印象相当深刻,它雄辩地说明了在19世纪尤其在1870午《教育法》颁布以前主口学校在为工人阶级子女提供教育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约翰·卫斯理、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等当时人一致认可它的重要贡献,认为它“是人们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欧洲所见到的最高尚的机构”[5]。在没有其他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能够向工人阶级子女敞开大门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尽管有着很强的宗教性,它为提高工人阶级子女的文化水平所作出的贡献仍是弥足珍贵的。一位当时人曾写道,“如果没有主日学校……兰开夏将成为一座人间地狱“[6]。

第二,各教会团体为英国小学教育体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严格地讲,主日学校不能算作正规的小学教育。在工业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它很难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知识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令人满意的小学教育体制成为迫在眉睫的要求。但是,在这方面最先行动起来的不是英国政府,而是各教会团体。

1808年,新教徒成立了皇家兰开斯特协会,1814年改名为“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下文简称“英国协会”)。该协会的目的是建立没有教派之分的学校,但实际上他们后来越来越倾向于新教。1811年,英国国教也不甘落后,成立了自己的协会——“英国国教改善贫民教育全国协会”(下文简称“全国协会”)。两者都运用了当时著名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首先由教师对被挑选出来做班长的儿童进行教育,然后再由这些班长去教其他儿童。通过这种方法,一个教师在班长的帮助下可以教200多名儿童。由于这一体制的运作费用非常低廉,使得全国协会和英国协会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建立面向工人阶级子女的普通全日制小学。据1830年全国协会的统计,在全国协会领导之下的学校共有3678所,招收的学生达34.6万人。[7]可以看出,宗教性很强的教育团体在为工人阶级提供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教会本身也直接参与了办学活动,为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Horace Mann对1851年人口调查数据的统计[8],到1851年,在全国所有的全日制学校中,直接受到教会资助的学校有12190所,占了26.5%,但它们所招收的学生却占了所有全日制学校学生数(214.4378万人)的51.54%(110.5127万人),由此可见教会在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而在教会资助的学校中,又以国教的学校实力最强大。在各教派创办的全日制学校中,国教的优势地位更为明显,其学生数(92.9474万人)占了总数 (110.5127万人)的84.1%,任何其他教派都无法望其项背。

教会对英国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阻碍

尽管教会为工人阶级子女提供了珍贵的教育机会,但应该看到,这些学校所触及的只是工人阶级子女中很少的一部分。为所有的工人阶级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必须等到1870年英国教育法的颁布以后才能逐步实现。但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却对英国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形成进行了阻挠。这主要体现在各个宗教派别之间对教育控制权的争夺以及教会对国家干预教育的阻挠等方面。

1、各宗教派别之间对教育控制权的争夺

19世纪初,无论是主日学校还是走读的全日制学校,它们都建立在宗教指导的基础上。各宗教团体都把自己的学校作为重要的宗教宣传和布道的阵地,竭力把各自的教义贯穿于教育当中,并努力防止其他教派对自己教友的改化。这种教派斗争在教育问题上最明显的体现者就是英国协会和全国协会。

从性质上讲,英国协会是新教团体。它的支持者基本是新教徒。它所提倡的是不分教派的教育。这个协会的一个最初原则是,“学校中所教的阅读材料必须摘自圣经,关于教理问答和各个教派的特殊教义不得在学校中教授。但每个儿童应该经常去他的父母所信仰教派的教堂去做礼拜”[1]。全国协会是国教的教育团体,它对于所属学校规定很明确:教师必须是国教成员,学生可以是各个教派的;所有学生不仅要学习“钦定本”圣经,还必须学习教理问答和教义,并在主日去国教教堂做礼拜。而圣经的版本、教理问答与教义问题正是各个宗教派别的争论和差别所在。从这些可以看出,国教努力利用自己的学校进一步强化其教育垄断地位,因而从成立开始这两个协会就打上了深刻的教派斗争的烙印。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围绕着政府对教育的资助,各教派之间的争夺异常激烈。]833年政府对英格兰和威尔土的小学第一次进行经济资助,由于无法在国教与新教之间进行取舍,最后规定所有申请者必须得到全国协会或英国协会的支持。到了30年代后期,这种矛盾随着政府资助的增加日益激烈。英国协会坚持不懈地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教派之分基于“圣经经文”的大众教育体制;全国协会则坚持主张国教的宗教教育必须贯穿于学校的每一项教育当中。罗马天主教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拒绝阅读“钦定本”圣经,而对于清教徒(不论是新教还是国教)来说,如果接受这点就意味着他们所用圣经的权威性遭到批判。“宗教问题”始终是教育改革的障碍。

2、宗教势力对国家控制教育的阻挠

在议会改革以后的几年来,人们对教育进行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教育中央协会甚至指出,“英国教育的最大缺陷……是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大的例外情况。”[1]而且政府也越来越发觉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摆脱教会尤其是国教对教育的垄断权,创建一个由政府控制的国民教育体制。1839年罗素政府企图在确认各宗教团体拥有教育控制权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指导建立一个不分教派的大众教育体制。应该说这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对教育的干预,但它遭到的反对程度之激烈令罗素始料未及。

政府对教育问题日益加强的干预倾向引起了国教的恐惧和厌恶。由于罗素政府对国教的教育垄断权的忽视,同时也由于它对罗马天主教表示出的某种宽容,罗素的议案遭到了国教的强烈抗议和批判,甚至也遭到了部分新教教派如卫斯理宗的谴责,这一议案被看作“敌视宪法、敌视国教、而且也是敌视神启本身"[1]。到1839年7月根据伦敦主教的统计,向议会递交的请愿书中支持政府改革计划的只有100份,而反对的有3000份。在很短的时间里,罗素关于建立一个国家资助的教育体系的尝试性行动以失败而告终。这一失败说明了教会在英国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势力,以致于政府想要对教育加以一定的干预时必然会遭到教会的顽强抵抗。但是在政府创建国民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并非仅受到来自国教的干扰和阻碍。其实,国家不应该干预宗教事务一直是公理会、浸礼会以及其他新教的传统观念。许多新教徒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并不寻求国家的援助。从40年代开始他们发动了一场“自助办学运动”,一直持续到60年代。但新教徒们对国家建立国民教育体制的阻碍最明显的一次运动是反对1843年Graham的工厂教育法的运动。与国教相比,新教徒与国家的对立不象国教那样激烈而尖锐。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反对政府控制一般是反对政府对他们宗教教育的控制;对于政府对世俗教育的控制,他们并不象国教那样激烈反对。正因为如此,国家在控制世俗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要小—点。

由于教会的阻挠,尽管从四十年代开始比较成熟的教育思想已经在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政府实行国民小学教育体系的进程却非常艰难缓慢。1839年,罗素政府在教育改革计划失败之后,成立了一个枢密院特别委员会(通常被称为“教育委员会”)“来监督议会用来改善教育的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1]。这一委员会由枢密院的命令来任命,绕过了立法的障碍。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政府建立起第一个萌芽状态的“教育部”。但它的身份极其尴尬,处境也很艰难。全国协会对政府试图控制小学教育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在关于委派督察的问题上,委员会不得不妥协,同意在向国教学校任命督察时,必须得到约克大主教或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同意,委员会对督察们所作的一般性指导必须先向大主教通报,与宗教教育相关的部分应该由大主教自己起草。督察关于学校的汇报也必须抄送相关的大主教和主教。正如一位研究全国协会的历史学家所说,“1840年的契约表明国教在关于由谁来决定教育政策的斗争中达到了权力的顶点。”[7]

可以说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教会对于英国的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还不愿意承担其贫民子女的教育责任时,他们为贫民子女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机会。但是从40年代末开始,政府对教育进行干预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们对政府于预也越来越认同。但教会的抵制态度和他们与国家之间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国国民小学教育体制的形成,也使得教会的教育越来越不受欢迎。正如牧师莫里斯(F.D.Mauriee)抱怨说,“在我们斗争的时候,贫民子女与我们擦肩而过。”[1]从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末,在教育问题上,国家发挥的主动性越来越强,而教会的作用渐渐萎缩。1858年纽卡斯尔调查委员会对大众教育状况进行调查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而且必须是“廉价”的教育体制问题。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之下,1862年实施了“根据效果付薪制”,三R教育(reading;writing;arithmetic)成为这一制度的核心,宗教教育问题处于被忽略的地位。1870年,英国通过了叫、学教育法》,将学校的控制权交给了由地方纳税人选举或推举出来的“学校理事会”,宗教势力正式失去了对英国小学教育中世俗教育的控制权,而他们所拥有的宗教教育的控制权也因人们对世俗性课程的日益重视而越来越处于次要的地位。

19世纪欧洲人们信仰
答: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有20亿以上的人信仰基督教。基督译自希腊语的 ΧριστόςKhristós,意为“受膏者”,来自希伯来语的“Moshiach”(משיח,又写作“Messiah”)。

详细的英国宗教发展史
答:英国的前罗马时期宗教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祖先崇拜和异教信仰。现在的英国主要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为基督信仰。英国基督信仰最早起源于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7世纪期间,天主教会和爱尔兰 - 苏格兰传教士再次将基督信仰带进了英国 。中世纪时期到亨利八世创立英国国教(又称圣公宗、盎格鲁宗、安立甘宗)前,英国...

从罗马统治时期开始,英国宗教的变化,谁能帮我?
答:最主要的是英国圣公会:因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时亨利八世与天主教决裂而达于顶峰。当罗马教宗拒绝宣布亨利与亚拉冈的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英国国王便颁布「至尊法」(Act of Supremacy, 1534),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亨利的继承者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宗教改革之风传入英格兰。血腥玛丽一世...

19世纪出现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哪些方面推动西欧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答:一、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的权威,思想信仰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经过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有路德教、英国国教和加尔文教为代表德新教与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会彻底决裂。 二、新教具有民族教会的性质,新教的建立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欧洲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有竞争力。三、宗教改革后,在一些...

英国清教的英国清教运动的性质
答:自19世纪加狄纳提出“清教革命”的概念54 以来,史学界几乎没有人再把英国清教运动作为纯粹的宗教运动来研究了。但对这场运动的性质还存在各种看法,归结起来大体如下:资产阶级运动它的出现和进行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恩格斯曾认为,加尔文主义“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

18世纪初-19世纪末英国的社会体系和文化背景
答: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英国女王。到19世纪末,被誉为“欧洲的祖母”,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优秀、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在她统治英国期间,通过卓越的治理方针使得英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征服世界和聚敛财富方面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度,并使英国的版图扩充到全球范围,成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

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t Newman)
答:在罗马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纽曼回到了英国。然后他学着他所称颂的16世界的圣徒菲利普·奈里在意大利所做的那样在伯明翰建了一幢奥拉托利会的教堂;接着伦敦也建立了一个奥拉托利会。1845年,在爱尔兰的主教的邀请下,纽曼到都柏林当任了Catholic University的校长。虽然这次的“校长”之旅不是很成功,但是...

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有何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上可以看出,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英国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由积极采用新技术变化为抵制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海外市场广阔,造成技术革新的动力的缺乏,进而使英国丧失了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英国的宗教在传承上经历了哪些
答:牛津运动:19世纪中期由英国牛津大学部分教授发动的宗教复兴运动。又称书册派运动。该运动主张恢复教会昔日的权威和早期的传统,保留罗马天主教的礼仪。该运动对英国国教会的保守倾向影响甚大。罗马天主教徒在19世纪后的英国比例重新上升,绝对和这一思潮有很大联系。现代英国不可知论的流行:如果楼主有兴趣...

十九世纪西方宗教
答:宗教已经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人们的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世界约有佛教徒3.2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分布在86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亚洲以外的地区,佛教的影响还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全世界约有伊斯兰教徒11。26亿,占世界人口的19。4%左右,遍布全球各州的172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