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信仰对英国人的影响

宗教对英国的影响

(1)宗教是衡平法的神学渊源
在普通法的历史上,有一位叫圣·德梅恩的律师对衡法的法理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他是一位具有广博神学知识的高级律师;对他来说,更高的公平与正义来源于神,而其在人类身上的表现就是良心……他的成就在于,他将这种新的法律观念与中世纪的公平神授的信仰协调一致起来。”(页89)这些思想,德梅恩都是通过一本名为《博士与学生对话录》来阐述。衡平法的巨大成功就是来源于英国人将超验的信仰与经验的法律结合,所谓的良心,在这里完全成为此岸与彼岸的中转站,良心原本就是人类道德追求和伦理体验的底线要求,法律则是最低要求的道德,法律与正义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对接才是可靠和稳定的,也许衡平法没有许多特别具体的制定法来支持它,因此容易给人模糊和不确定的印象,但是“法律表述得越明确,他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就越差。”(页ⅵ)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神学的支持,衡平法不可能立足。
当然,衡平法的立足并不仅靠了这么一点基础:
(2)教会法对普通法的影响
英国教会法庭是欧洲教皇权力的延伸,执行一套在罗马法基础上制定的全欧洲统一的法律体系,早期教会法的管辖权很大,只要是基督徒,就要遵循教会法——而只有基督徒才能成为合法的英国公民,是否是基督徒,几乎成了一个国籍概念。而且教会法所要管辖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因此教会法庭成为英国最早的法院。这种状况直到威廉进入英国以后,王权逐步扩张才得到缓慢改变,“直到13世纪末中央集权化过程完成时,促进中央集权形成的王室法官们绝大多数仍然具有教会法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神职人员。这是人类文明历史过程中较为奇特的矛盾之一。”(页17)这样的状况使得普通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受到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普通民众中也深入人心,许多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普通法无法提供救济的时候就会寻求宗教认可来对抗(页184)。这种影响有的直接渗透到许多具体制度中,例如作者认为“宗教法庭很可能是侵权行为诉讼的观念的渊源,……”(页386)至于观念上的影响就很多了,当然并不总是积极的影响,但是,有时即使没有明显的资料表明它对普通法的某项制度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还可以从王室法院处理这类案件所使用的方式中猜测到可能的影响。(页431)罗马法没有能够直接塑造英国法,但是其与宗教有关的内容是他们两者的共同之处,而且一直到现在还留下深刻的烙樱
(3)以宣誓决定效力的证据制度
宣誓证据的效力在普通法历史上成为判决得以发生的主要根据。这对于生活在东方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且许多现代人也认为“宣誓裁判方法是荒谬绝伦的”(页397)所谓宣誓证据就是证人在作证前应当手按圣经宣誓,保证自己的证词没有撒谎。法官采纳宣誓过的证词进行判决。
宣誓证据在英国普通法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今未废。尤其在古代,整个社会生活中都被广泛使用,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商业贸易中,“只有诚实的权利主张才会被接受,而且只有通过宣誓裁判之类的办法所做出的否认才是诚实的否认。”(页274)例如,医生行医应该得到公众认可,并且要宣誓保证努力工作,合理收费,并向公共当局检举其他医生不尽职的行为。(页359)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生活准则,无需问为什么,甚至可以说提出疑问者将被人怀疑其没有诚实信用的基本品格。
人们日常生活的这种习惯对司法审判无疑产生很大影响,实践证明,它有积极的效果,也有负面影响。“通过宣誓来证明无罪本身不能被简单地作为一种证据形式而轻视它,尽管被告不再会受到所在社区的惩罚,但是他仍然必须宣誓,而且几乎没有人轻易地作伪证。”(页284)因此可以得知,英国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崇尚诚实的生活,并且成为他们国民性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否则宣誓证据裁判制度不可能长盛不衰,同时证人作证也并非随随便便的,证人考虑作证与否,常常还跟当事人本身的信誉有关,一个声名狼藉的当事人一般不容易获得他人的宣誓证言(页383)。但是“宣誓裁判法通常被认为是有关合同诉讼中落后现象的象征,它的确阻碍了法律的发展。”(页283)这是宣誓证据裁判法的弊端,也是最终造成后人对这一制度诘难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总体上说,宣誓证据裁判法还是有许多优点,因此它才至今仍有生存余地,“在现代陪审团审判和证据规则的条件下,宣誓裁判的方法具有真正的意义。”(页389)这说明,单独的宣誓裁判法还是有一定危险性,尤其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或者这是否还意味着,相对于古代来说,英国也同样存在着道德堕落问题?

宗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人一旦有了信仰在做事时自己内心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和判断标准以及信仰的道德底线,许多事就会以上帝的名义而做。宗教在人类早期对一个民族来说有积极的意义,那时也是一种体系(包含做事方式、法律、规矩等)。

基督教信仰在英格兰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不列颠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入侵,基督教信仰也传入了不列颠。但随着罗马人的离去,基督教信仰也湮没无闻。当英格兰进入“七国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再一次来到英格兰,这一次盎格鲁-撒克逊人没有简单粗暴地排斥或拒绝,而是审慎地予以观察和考验。公元596年,基督教传教士拜访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时,国王埃塞尔伯特对他们说:“你们所讲的话和所作的许诺十分美好。可是,因为它是陌生的和尚为确知的,我不能鲁莽地表示接受而抛弃长期以来我和所有英吉利人一直遵循的规矩和习惯。但是,因为你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而且还因为我似乎觉察得出你们渴望把自己认为是正确、真实和美好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所以我们不惹你们的麻烦。相反,我们将很有礼貌地接待你们,并仔细地给你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我们也不阻挠你们通过传道为你们的宗教信仰赢得尽可能多的信徒。”[1]经过长期地观察和考验,传教士们的虔诚信仰和严谨作风赢得了英格兰人民的信任,而且当地人们发现,基督教信仰确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祝福,对人类属灵生命的提升确能带来好消息。于是,“在各个地区,教堂一座接一座地建立起来,人们满怀着喜悦的心情成群结队来到了教堂,听讲福音,国王也慷慨地捐出财产,划出土地,用以建造修道院。”[2]这次基督教传教士们成功了,他们使盎格鲁-撒克逊人将自己的原始民主观与基督教的“神爱世人”观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后英格兰民族崇尚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十八世纪时,孟德斯鸠在长期考察英格兰社会后发现,“这个民族出奇地热爱自由”[3],“在宗教方面,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的意志。”[4]英格兰人的基督教信仰显然支持了他们这种自由主义倾向,并将他们这种对自由的强烈取向与对上帝的信仰结为一体,使之独异于世界其他民族。
由于受基督教“人皆有罪”观念的长期影响,英格兰国王从来都未被神化,国王虽“被尊崇为其子民的最高宗教领袖——一部盎格鲁-撒克逊的法律文献将其名为‘基督的代表’;不过基督教把国王也看作是人,像其他每一个人一样,他所犯的罪也要受上帝惩罚,唯有蒙上帝之恩方能得救。” 正是因为在世人眼里国王也是一个罪人,所以无形中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根据《圣经》中的契约概念,国王的权力乃是来自民众的信托。国王必须按照契约神圣原则,遵守他在享受契约赋予的权力时所承诺的契约给予的义务。历任英王对这种权利义务观念的确认可以在他们的加冕宣誓中得以体现。艾塞尔雷德国王的宣誓内容如下:“我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向王国境内的基督教臣民宣誓,保证做到以下三件事:第一,保证我国境内教会和所有教众享有真正的太平;第二,禁止对任何人(无论什么阶层)有暴力或不公正行为;第三,保证判决公正和仁慈,公正和仁慈的上帝将以他永远的仁德宽恕我们。”征服者威廉的宣誓词为,将“以公正及王室之天意来统治全部民众,我将建立并严格执行良好的法律,完全禁止暴力和不公正的判决。”爱德华一世用过的法文宣誓文本记录如下:“他将以审慎和仁慈保证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将遵守、维护和支持民众所选择和制定的王国习惯与法律,取缔一切恶法与陋习。”爱德华二世的宣誓词最能体现国王对所需承担责任的确认,它是通过与大主教的问答方式进行的:
陛下,您愿意授予、维持并向您的英格兰臣民宣誓确认历代您那些公正和神圣的英格兰先王们曾授予他们的法律和习惯吗,尤其是您的先王伟大的圣爱德华国王授予教士及民众的各项法律、习惯和特权?
是的,我愿意。
陛下,您能在掌权之后向上帝和教会及教士、民众保证和平并完全遵循上帝的意志吗?
是的,我能。
陛下,您能本着仁慈审慎之心客观地运用权力并在判决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吗?
是的,我能。
陛下,您会坚持并维持王国民众所选择的法律和正当风俗,并为上帝的荣耀尽您所能守护和增进它们吗?
是的,我能。
基督教信仰能在英格兰而非欧洲大陆发挥增进民主和限制王权的作用,还取决于一个必要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由于远处海外,罗马教廷的势力始终鞭长莫及,英格兰教会较之欧洲大陆的教会形成一种更加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一方面,英格兰教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英格兰的贵族和自由民团结起来,为英格兰的民主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氛围比较宽松,人们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可以公开地、自由独立地思考,孟德斯鸠说“这个国家的人喜欢思考”,而自由地思考必须具备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而这正是欧洲大陆所欠缺的。
正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英格兰民众受到的宗教迫害远较欧洲大陆民众为轻。1376年,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约翰·威克里夫认为《圣经》才是教会的法律,全体信众才是教会的中心,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的真正元首。如果教皇不能为教会造福,而是专意擭取世俗的财产和权势,这样的教皇就是“敌基督”。“基督是真理,”他写道:“教宗是谎言。基督生于贫困,教宗为世俗的荣华富贵奔忙。基督拒绝世俗的主宰权,教宗追求它。”[5]由于远居海外的英格兰,约翰·威克里夫只受到软禁的处罚(虽然死后四十年被掘骨扬灰,但那只能显明罗马教会的愚蠢和鲁莽)。但是继承约翰·威克里夫思想的布拉格大学校长约翰·胡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因为“尊敬的”教皇大人住的离他较近,所以他被送上了火刑架。虽然此后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但相较宽松的环境使真理之火在英格兰从来就没有熄灭过。从十四世纪约翰•威克里夫提出宗教改革开始,到十五世纪罗拉德派继续约翰•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再到十六世纪约翰•诺克斯将宗教改革之火从欧洲大陆重新引回英伦三岛,最后在十七世纪迎来了“清教运动”的高潮。当基督教信仰将理性的火焰在英格兰重新挑亮,英格兰民众追求真理的脚步就没有停下过。“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体验到生命自由的英格兰人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偏信,不盲从,依据上帝赐予的理性之光,不但照亮了自己,还透过重重迷雾照亮了远方。
当基督教信仰回归真道后,英格兰民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独立自由精神一下子迸发出来,不再满足于已有的宗教改革,主张再进一步清净教会,掀起了“清教运动”。清教徒是态度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在属灵方面,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每个个体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教条主义。他们勤俭节约,过着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在属世方面,他们将神学思想与现实政治制度相结合,将“神爱世人”、“契约神圣”、“律法至上”等神学思想引入到宪政理念、代议制度和法律原则中。如出身于清教徒家庭的约翰•洛克在其《政治论》一书中讲道,“人们生来就享有完全自由的权利,并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相等,不受控制地享受自然法所赋予的一切权力和利益。” “人民应该成为判断者,是人民对君主实行的委托……委托人给予了君主委托,当君主辜负委托时,人民有权利把它撤回。” 英格兰民众在上述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清教徒革命”和“光荣革命”,终于在英格兰建立起近代意义上的议会制。
近代议会制度既解决了普通民众全体执政可能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又解决了少数“精英阶层”可能带来的少数人的暴政;既代表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又杜绝了个人意志凌驾于众人意志之上。这种民众监督体制下的精英政治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理想、最完美且最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此后,这种受神祝福的政治模式又由英格兰的清教徒带往新大陆,并在那里发扬光大。

[1] 《英吉利教会史》,第65页。
[2] 《英吉利教会史》,第155页。
[3]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75页。
[4] 《论法的精神》,第378页。
[5] 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第255页。

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重要
答:人生啊~不是只有金钱名利~要找对方向~~很多人以为:我(人生)这一步走好~然后下一步再走好~然后'永远不会出问题~殊不知'走著走著'方向歪了还不知道~(尤其是人都有私心和欲望)~人生的价值:只有一个:脱离六道轮回~其它都是有漏'(白忙)~~宗教:(1)净化人心~增长智慧~陪养正确的人生观=>导致...

15世纪末至17世纪时期的英国人为什么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重要?
答:一部分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管理,另一部分是因为受统治者无力抵抗信仰宗教找到一个思想寄托者 希望上帝能解救他们走出困境

关于在英读书需了解的宗教文化
答:而英国有两个“官方的”教会:即英格兰教会(英国圣公教会)和苏格兰教会(长老教派),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宗教和数不清的教派在英国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代表。表示,绝大多数英国人都信奉基督教,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尽管如今去教堂做礼拜的信徒人数并不多,每周...

清教对17世纪英国历史的影响是什么?
答:孟德斯鸠说:“英国人‘在三个重要方面比其他各国人民都遥遥领先, 那就是虔诚、商业和自由。’”清教在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16世纪以前的英国是个典型的天主教国家。自1517年起, 欧洲大陆各国对天主教教会秩序展开批判以后, 基督教教会的统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二,清教徒领导...

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重要
答:英国人普遍是基督教信仰,所以咯,其价值观大多近同。这样就保证了共同利益的统一性

简述佛教在英国的发展
答:据主管肯特郡宗教教育的韩利普先生(Mr. Hannibal)所言,佛教以缘起法、四圣谛为基石,符合当今科学,易为西方人所接受;倡导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又主张和平、非暴力,对提升社会道德、维护社会安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肯特郡教育部宗教组的官员,尤其是他本人都非常乐意,并积极促成佛教在每...

英国政治家克伦威尔的生平
答:从克伦威尔的一生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了宗教信仰的支撑,人的能量可以无限放大,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克伦威尔的头去哪了?克伦威尔头像指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领袖克伦威尔的头像,被查理二世砍掉。克伦威尔最初参加革命是为了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后来,他逐渐在战争中获得威望,被...

英国为什么排斥天主教
答:教 会和英 国间的冲 突,因亨 利 八 世与天 主 教决 裂而达于顶峰。当教 宗拒 绝宣布亨 利与阿 拉 贡的凯瑟琳的婚姻无效,国 王便颁 布“至 尊 法”(Act of Supremacy,1534),宣 布英 国国 王是英 国 圣 公 会的首 脑。亨 利的继 承者爱 德 华六 世在 位期间,宗 教 ...

...一世的时候呢?宗教改革后英国宗教信仰有什么变化?
答:并修改了教义教规: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与人的中介作用;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准则,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简化形式,主张教士可以婚娶。 从16世纪6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

为什么英国变得如此不宗教?
答:因为当地人普遍受到了高等教育比较多。他们对于神明的信仰就会下降,而且这个国家的。管理相对自由会有很多的宗教在这里。所以行为就会不统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