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对于经济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没有具体案例可以说明

生活中成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有哪些?

转自以前一个教授的PPT,挺好玩的,分享下
由于战争,德国有一个时期物资特别紧缺,对面包实行配给制:政府把面粉发给指定的面包房,面包师傅烤好了面包再发给居民。有一个统计学家,怀疑他所在区域的面包师傅私扣面粉,于是就天天称自己的面包。几个月以后,他去找面包师傅,说:“政府规定配给的面包是400克,因为模具和其他因素,你做的面包可能是398、399克,也可能是401、402克,但是按照统计学的正态分布原理,这么多天的面包重量平均应该等于400克,可是你给我的面包平均重量是398克。我有理由怀疑是你使用较小的模具,私吞了面粉。”面包师傅承认确实私吞了面粉,并再三道歉保证马上更换正常的模具。又过了几个月,统计学家又去找这个面包师傅,说:“虽然这几个月你给我的面包都在400克以上,但是这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私吞面粉,也可能是因为你从面包里特意挑大的给我。同样根据正态分布原理,这么多天不可能没有低于400克的面包,所以我认为你只是特意给了我比较大的面包,而不是更换了正常的模具。我会立刻要求政府检查你的模具。”面包师傅只好当众认错道歉,接受处罚。
PS.你应该了解正态分布原理吧

生育儿童智力水平是否与父母生育时年龄具有统计学关系?
10月062014年





【chenqin的回答(633票)】:

父母年龄与孩子是否优秀,其实要讨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怀胎十月。关于这方面,前面许多的答案已经说得很完整了,包括怀孕难度增大,流产率增高,唐氏综合症的概率上升等等。应该说,高龄父母,尤其是高龄母亲却是在怀孕生子的整个过程中更坎坷一些,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一些。

但对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来说,在母亲子宫内的十个月仅仅是一个片段。一对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父母和另一对已经进入而立之年的壮年父母,会分别自己的孩子带来什么?我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

体重

新生儿体重和母亲的年龄一般被认为是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即随着母亲年龄的上升,新生儿体重先上升后下降,这个拐点一般出现在30-35岁之间。也就是说,过了30岁再生孩子,孩子的体格可能更大。但从下图可以看到,这个效应不是特别明显,各个年龄段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刚出生时的体重都是差不多的。



一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新生儿体重仅仅是一个侧面,也不一定是好事,何况比较重的新生儿可能还需要剖腹产。但事实上我们能发现,30-35岁产妇孩子的体重较高这种现象,不仅在出生时出现,在孩子长大时仍然持续存在,其幅度甚至比出生时更大一些。下图显示,如果同样对比7-8岁的儿童重量,那么母亲生育年龄在33岁的孩子(54.7斤)要比母亲生育年龄仅有16岁的孩子(41.7斤)重整整13斤。而随着母亲生育年龄进一步增加,在生育年龄达到38岁时,7-8岁儿童的体重又回到40斤左右。


对此我们可能仍然有疑问:
首先,体重更重,到底是不是好事?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对于绝大部分儿童来说,体重过轻一般常常是与「体弱多病」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儿童体重的差异,到底是由「新生儿体质」决定的,还是后天养育过程决定的?在体重这个变量上,先天和后天这两种效应很难分开,但分开这两种效应,对我们其实也没有多少帮助——因为这个数据模式本身已经足够有趣,而且即便研究发现后天养育过程对儿童体重的影响很大,我们也很难让一名16岁的母亲按照33岁的母亲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身高
可能「体重更重」并不是一个十分正面的词汇,但「身高更高」显然就是时下父母的追求了。身高是一个受到父母身高(基因影响)和孩子年龄影响很大的变量,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将儿童的身高平均,可能得到的是一个混杂了孩子年龄效应与父母身高效应的数据。我们对身高这个变量做如下处理:
首先,将一个孩子的身高减去该年龄段儿童的平均身高,即算出这个孩子比同年龄段的孩子高/低几厘米。
其次,用孩子的父母身高来回归身高数值在各个年龄段的离差。
最后,获得第二步回归时不能被父母身高所解释的残差。
此时,这个残差就是一个去除了年龄效应与父母基因效应的数值,仅仅包括了「新生儿体质」和后天养育过程两部分信息。


上图列出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身高和母亲生育年龄之间的关系,拟合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样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即孩子的身高随着母亲生育时的年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37岁后的数据虽然均值大,但样本数量少,对整个倒U型没有影响)。使用二次拟合,我们可以找到身高的峰值——当母亲选择在33岁生育时,孩子的身高最高;而在23岁及之前生育的孩子,身高要比同龄人低1到5厘米左右。也许是因为先天身体条件不好,也许是因为后天养育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但不管什么原因,23岁以前生的孩子比同龄人更矮是一个统计上显著的事实。
健康
30-35岁的母亲生出的孩子的不仅在出生时更重,在孩子长到7-8岁时也更高、更重;而23岁以前生出的孩子在身高体重方面都处于劣势。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后者的身体较为孱弱。使用「一岁前孩子去过几次医院」这个变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度量孩子的先天身体条件。


结果不出所料,新生儿一岁前看病的次数随着母亲年龄的上升呈现正U型,先下降后上升。使用二次拟合后,我们发现看病次数的最低点出现在31岁,而数据显示从27岁到32岁时出生的孩子的周岁前看病次数都相对较低,显得更为健康。结果不出所料,新生儿一岁前看病的次数随着母亲年龄的上升呈现正U型,先下降后上升。使用二次拟合后,我们发现看病次数的最低点出现在31岁,而数据显示从27岁到32岁时出生的孩子的周岁前看病次数都相对较低,显得更为健康。
教育水平与短期记忆力
从前面的几个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比较稳健的结论——30岁-35岁时生出的孩子,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原因,身体更加强壮,更高大。但会不会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出现呢?可以首先从教育年限这个变量着手。像身高的分析一样,我们首先在每一个年龄段减去教育年限的均值,算出一个孩子比他同龄人高/低几年级,再用父母的教育水平来解释这个比同龄人更高/低的教育年限,随后剩下不能解释的部分,被认为是仅由母亲生育年龄所带来的先天和后天因素所共同导致的,而和其他基因等因素无关


上图显示,虽然四肢发达,但头脑并不简单。30-32岁母亲所生育的孩子,比他的同龄人要平均高出0.1年级左右。上图显示,虽然四肢发达,但头脑并不简单。30-32岁母亲所生育的孩子,比他的同龄人要平均高出0.1年级左右。
短期记忆力也出现了相同的模式。


短期记忆力在调查中是这样测试的:调查员报出10个词语,被调查人在两分钟内记忆,并在两分钟之后复述。可以看见,母亲生育年龄在26-35岁的孩子比同龄人有着更好的短期记忆力,其中母亲生育年龄在33岁的表现最佳。
结论
从出生缺陷概率提高的角度,推迟生育似乎一无是处。但孩子的人生并不只有母亲子宫内的十个月。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母亲的生育年龄处于30-35岁这个区间时,孩子在0到15岁区间内,各方面的表现都更为出色。这里固然存在许多后天因素(30多岁的母亲更会照顾孩子,更有经济实力来保障孩子的营养和教育),但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完全否认先天因素的存在呢?恐怕仍然不行。选择在30岁之后生育,在社会学上的好处之外,也许还有着生物学上的好处,虽然我还不知道这些好处可能是什么。
最后,希望各位年轻女性能顶住社会上和来自亲朋好友的各种压力,坚持自己的选择。任何时候生育都有得有失,在自身和家庭都更加成熟时再要孩子,并没有那么可怕,还可能有许多额外好处呢。
注:
1,所有数据均来自CFPS2012,6453个样本。
2,本文不是学术论文,因此为了使得图表更具视觉冲击,每张图标的上下限被我人为筛选过,但计量结果十分显著。
3,父亲的生育年龄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固定模式,因此我没有在文中做分析。除了一个情况:父亲生育越晚,孩子身高越低——因为身高比较矮的男性平均婚育年龄都晚。

一、“统计”一词的含义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不论是宏观社会的整体调查研究,还是微观事物的观察分析,都需要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统计”有着多种含义。例如,开学时,辅导员要统计一下到校的学生人数;篮球比赛中教练员要统计每个队员的投篮命中率、犯规的次数;农户在农作物收获后统计其产量等。这时“统计”是一个动词,我们一般称其为统计工作,它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数字资料的工作,具有计数的含义.。统计工作的结果形成一系列的数字资料,也称统计资料或统计数据,这是“统计”的另一个含义。它和前面讲的统计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是统计工作的结果。例如,我们班的学生人数120人,女生占30%,男女生的比例为2.33:1等。
国家统计局每年出版统计年鉴,反映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科技发展等情况,这些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统计。
除了上面所讲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之外,“统计”一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作为一门科学的统计学,它是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科学。“统计”一词虽有上述三方面的涵义,但它们之间又是具有密切联系的.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工作是在统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
二、统计学的性质

1.统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早期统计所研究的问题有人口调查、出生与死亡的登记等,后来又扩大到社会经济和生物实验等方面。目前不论社会的、自然的、或实验的,凡是有大量数据出现的地方,都要用到统计学。凡能以数量来表现的均可作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方法已渗透到其他科学领域,成为当前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2.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与规律性。统计学所研究的是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的规律性。总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各个个体在数量特征上受必然和偶然两种因素的支配,必然因素反映了该总体的特征,但由于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又是有差异的,如何通过这些个体的差异来描述或推断总体的特征就产生了统计学。
3.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在统计学界对统计学的性质有实质性科学和方法论科学之争。我们认为统计学是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科学,就统计工作来说,它总是研究实际问题的,统计的方法也是从现实问题中产生的。然而统计学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早期的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虽然也利用一些统计方法来记述和分析现实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统计学。随着统计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内容也不断发展和充实,尤其是概率论的发展为统计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统计的方法相对独立地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即统计学。
其内容包括如何去搜集资料,如何对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概括和表示,以及如何对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和原理构成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各种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年轻而引人入胜的科学,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
三、统计的作用
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构决策和执行服务;
为企业单位、社会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服务;
为广大人民了解情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高思想水平服务;
为科研机构和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服务;
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管理系统的决策、执行、信息、咨询、监督五个环节中,统计在信息、咨询、监督三个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往往将信息、咨询、监督称为统计的三大职能,其实统计的各项具体作用都是在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供参考。

学习统计有什么好处
答:8、统计学自身的发展领域不仅更宽广,而且统计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与之有力结合,共同发展1计算机是统计学的基础工具对于统计学来说,我们应该看到,计算机与数学一样。9、2教育...

统计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一般认为其学理研究始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时代,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

统计学有哪些实际用途?
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及其休闲时间的规律研究对于制定有关政策,开发市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都是统计科学应用的新课题。4、统计学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中国许多企业非常重视...

统计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应用有啥?
答:统计学是学习金融的必备知识与工具,要求掌握包括统计学原理方法和spss软件等实机操作在内的系统知识,这样才能灵活分析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描述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

统计学对社会的好处
答:统计在现代化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现代化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一切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统计。英国统计学家哈斯利特...

统计学专业有前途吗要学些什么
答:统计学自身的发展领域不仅更宽广,而且统计学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与之有力结合,共同发展。1、计算机是统计学的基础工具对于统计学来说,我们应该看到,计算机与数学一样,...

统计学就业前景怎么样呢?
答:4. 统计学协会和组织:可以加入统计学相关的协会和组织,如国际数理统计学会(ISI)、美国统计学会(ASA)等。这些组织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与其他统计学家进行交流和学习。5. 进修和证书:统计学是一个不断发...

急求统计学发展状况
答:因此,统计学对信息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目前在中国,统计学的发展还处于“肢体不全”的状态。一说到统计,人们总想到的就是报表,而不是从学科角度认识它。实际上,统计学不仅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广泛应用,而且...

经济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
答:经济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很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这样一来就对统计人才需求很多。经济统计学专业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可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

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有什么?
答:经济统计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它使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大量的数据,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好的决策,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包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