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内涵

一个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1、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2、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3、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4、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5、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数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记录功能——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等的记录。如果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2、导向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3、反思功能——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4、传播功能——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民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四、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编制

1、编制原则

(1)客观性原则。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坚持实事求是,尽量依据时间发展顺序客观记录事例。杜绝掺假现象,不会“合理构想”。不搞“文字游戏”,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变事实。

(2)独特性原则。在撰写案例活动中,倡导教师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不人云亦云,不见风使舵,要有个性的观察、个性的实践、个性的反思、个性的表述。

(3)价值性原则。撰写案例的目的在于推动教学的改革。因此,所选事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价值程度,与案例本身的实际意义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教学实际需要选择事例。

2、编制格式分析有关案例不难发现案例的一般格式与写法。目前专家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变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与“提示——案例——访谈录——分析”。“提示”,主要简介“案例”与“分析”中将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论,可以促进理论知识与教学实例的融合。“访谈录”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对有关教师进行的访谈,以外化教师的缄默知识,便于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做法。教师撰写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断+反思”,其变式主要有“背景——片断——反思”与“片断——评析——反思”。可见,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09-05-03 | 添加评论
0

简单爱爱爱爱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


(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


(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


(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3.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


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4.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哪里找、怎么学、有什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5.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


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抽象数学规律,用数学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算理溶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调查数据表明,小学生从喜欢某位教师到喜欢这位教师所教学科,进而在课堂上表现出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不同水平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数学应视为应用数学而不是理论数学,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实验表明,改变教学评价对象,能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出了备课、上课的一种新模式。更能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综上所述,实施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为:


一、教师活动


1.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2.根据重点、难点、疑点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实质性集体学习内容,用正确的数学术语进行学法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


3.溶入学习小组,进行个别辅导。


4.紧扣目标设计尝试、实践和创新练习进行思维训练。


5.能采用质疑探究,小组交流,集体评价,作业自改互改,抽检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


二、学生活动


(一)自主性学习状态


1.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


2.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二)合作性学习状态


1.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实行分工合作,各互其责。


2.争论与和谐统一,有效地进行小组内的互帮互学。


(三)创造性学习状态


多向观察,善于质疑,变式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实践。 新课程改革已经历了五年多了,教师按照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之中,使数学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让数学教学更显精彩。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顿时,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中的学困生则心不在焉地做自己的事;有的小组意见不一致,但在讨论时不是以自己的理由去说服不同意见的同学,而是争吵不休。讨论几分钟之后,反馈交流自己的意见,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一个劲叫:“老师,我!我!我!”待老师叫了一个同学,另外同学则唉声叹气,在一部分学生的唉声叹气中,指名的同学开始发言了:“我是……”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没等这同学说完,另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叫嚷着。

“我也有不同意见,我是……”另外的学生也叫了起来。经这几个同学一闹,下面学生把各自的方法纷纷说开了。整个教室乱哄哄一片。像刚才的例子我还碰到过多次,因而我就想:这样的教学有效吗?

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交流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而缺少倾听的过程,使交流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的课堂现在普遍呈现出的现象就是:“热热闹闹”爱说话,爱表达的学生多。但在活跃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那么,我们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自己,学会倾听呢?下面简单谈一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

一、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会听”。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的。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主要通过以下四点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⒈ 听辨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法则等编成判断题,由教师口述题意,全班学生用手势表示“对”与“错”。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认真听,仔细判断,看谁的耳朵灵:“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图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四边是平形四边形。”通过这些判断练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辨别、分析、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迫使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听才能正确的判断。这在无形中,就加强了学生倾听的能力。

⒉ 听算法。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每天坚持3分钟的口算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口算练习中,我不但进行视算练习,还时常穿插听算练习。这样既改变了单调的练习模式,又有利于激发练习的兴趣,同时也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听力。通过听算,使学生明白,我们不但要学会算,更要注意听,只有听清楚,才能算正确。

⒊ 听说法。

低段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教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我们接下来做一个对口令的游戏,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对得又对又快,但不能重复。老师报一个余数是1,你能说出一个等于它的算式吗?

生1:15÷2=7……1 生2:10÷3=3……1 生3:25÷8=3……1 ……

师:说得真多。下面余数是3。

生1:15÷4=3……3 生2:27÷6=4……3 生3:33÷5=6……3 ……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只有认真地倾听别人的答题之后,才不致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这样还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索还有别的答案吗?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还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同时,能使学生静下来耐心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⒋ 转述概括法。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听别人发言要用心,要细心。另一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转述概括别人的发言,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要求每个学生发言时,先说出前面发言同学说的内容,并对听来的内容进行评价,然后再讲清自己的观点。这样让学生转述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抓住别人讲话的精髓,达到真正理解的程度;也从中得到启发,达到触类旁通,学会倾听。

另外,老师每次布置作业时,只说一遍,要求学生认真听。然后请听得不够专心的同学转述一次。如还不清楚,再请一位同学转述。

这样要求学生转述显然很费时,但对于倾听能力的培养却很有帮助。只要我们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今后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舍的花时间。

二、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善听”。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些习惯的累积。要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呢?

⒈ 讲明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我们不能靠硬性灌输,应在和谐的气氛中渗透。在教学时,我总是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听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用心;我们不仅敢说,还要会听,这样才是一个好学生。当然,要让学生理解倾听的重要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明白,要靠我们教师耐心的引导,利用平时一切可利用的时机,让学生从体验中领悟倾听的重要性。

⒉ 意识倾听的长期性。

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认真听,更是一种好品质,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不稳定,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倾听这就显得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逐步加以细心培养。在平时教学中,我主要要求学生把话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来培养倾听习惯。不管某个学生回答得“对”还是“错”,我都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才举手发表自己不同的一见解,这才是对别人尊重的表现。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发言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克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得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意见。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间还有反复,但我们只要持久有序,长期坚持,是可以实现的。

⒊ 发挥教师的示范性。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的任务。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①听懂学生的心声。

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无论孩子们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地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对待学生发言,首先要看到他的闪光点,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

②适时恰当地评价学生。

小学生的情绪色彩很浓,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由于兴奋,不听同学发言而大声说话。这时,我就马上对那些能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举手或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瞧,XXX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XXX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XXX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这样,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以上的尝试,现在我班学生已逐步养成了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且能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对数学也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使我进一步明确课堂上自主不等于随意。在提倡个性张扬的现代教育理念下,“尊重、民主、平等”是其中的核心,学会倾听也正是建立在这理念之上的。只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听懂别人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善听”、“多思”。

一、加强情感交流,做学生的朋友,促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对孩子的信任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不在课堂上轻易指责学生,常常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与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巧设问题,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乐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思考,小学数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语言交流手段。我们要让思考数学问题成为小学生的一种享受,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依据教材特点,构思出有情趣的问题,克服学生因单调枯燥的问题而产生厌倦的心理。
三、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应有张有驰,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旧知识以及难易程度的改变等原因,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起伏的现象。学习成功时,情绪高昂,而一旦遇到挫折,情绪就会低落。学生情绪激昂时,教师要冷静对待,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难点和细节,学生情绪低落时,教师要注意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四、运用激励性评价,创设自信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发愤学习。在课堂中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五、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让学生发展最实际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实物、绘画、电教、多媒体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形象型教学,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
(1)教与学中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数学很有用,另一方面学了数学不会用;
(2)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用拉平取齐的方法要求两头学生向中等生看齐,致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原地踏步,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而苦恼厌学;
(3)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以致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数学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新课的设计,对课堂练习重视的不够,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一般对新课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能否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就不能预测了,针对这个问题对练习的研究尤为重要。
二、过程设计
我校为了推进我校科研科研工作,参加了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指导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在学校课题启动后,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成立了课题小组,认真学习了区学校的总课题方案,对照新的课程理念,经过全面的课堂教学分析,反复了思考,最后确立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研究》子课题。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研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具体分工。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积极搜集资料,查找理论依据。由董国洪校长拟稿,制定了课题方案,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开题报告。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组教师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有关书籍和文章;与当前课改紧密联系的优秀课例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观看了特级教师吴正宪《统计中的平均数》等课例的录象,学习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组内定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个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的备课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深入研究文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注意学习内容的组合,使课堂教学更有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一节课的得与失,为改进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努力上好展示课,力求做到提高课堂实效性为目标,探索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
三、研究成果
一年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一)理论成果:
1、设计时首先是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其次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求参与课堂练习设计的教师要把握大纲的尺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研究、设计练习内容。规定练习设计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
2、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对课堂练习设计的研究是使学生更好地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使课堂练习丰富起来,活起来,开放起来,生活起来,生动有趣起来教师要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化的练习。
3、练习是一种数学活动,要体现“做”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不要培养做题的“机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练习设计要符合不同学生的水平,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4、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数学教学观。
(2)改变了传统的练习方式。
(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
5、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1)我们从教学中的“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出发,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寻找提高练习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和交流、不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
(2)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课题成员先后写了反思,论文。
2.实验成果
课堂教学练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练习的生活化趣味化
要使课堂练习生活化,使学生把数学知识成功地实践到生活中去,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前提就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练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开放性的素材,练习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要使学生感兴趣,要能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在注重实效的同时,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科学安排,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兴趣。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设计改错题;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二年级《分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设计是以日记形式,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先让学生利用知识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他们笑得前仰后合。尔后交流发现的问题,并改正过来。
2.练习的多样化
  比如在计算上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在练习多样化上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练习的多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设计
(一).按照学习过程来设计练习。
1.准备性练习。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识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必要的基础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前的准备性练习。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为了排除学生根据个位上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的干扰,在学习前设计如下练习。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13、36、16、93、42、29、24、39使学生看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个位上不是3、6、9的数也不一定不能被3整除,从而为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做好准备。学习前的良好准备,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认知状态,再稍加点拨、诱发,便会水到渠成了。
2 .形成性练习。
为了促使新知识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前观念,建立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识的形成练习。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应帮助学生认识面积、面积单位和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具体感知,经概括表象,到规则抽象。
下面的练习设计可看到学生的知识是怎样在有意义的学习材料的操作和练习过程形成的。
(1)具体感知(学生动手操作)。
①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面积。
②用12个(或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成一个长方形,说出它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2)概括表象。
①口答:一个长方形长里正好摆5个1平方厘米,宽里正好摆3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
②再现在现平面图形要求学生说出下图的面积各是多少?(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3)规则抽象。
在上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测量,说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说出测量的方法,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巩固性练习。
为了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针对其重难点设计下面题目。
(1) 说出下列各算式来有几位小数?
4×0.3( ) 6.5×0.03( ) 43.3×4.l( )
(2)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12.6×2.3=2898 1.26×2.3=2898 1.26×0.23=2898
(3) l.21×26=( ) 0.121×2.6=( ) 12.1×2.6=( )
在局部的专项练习或独立的模仿练习基础上,再根据新知识的特点适当进行一些变式练习和对比练习。
(二)、按学习内容设计练习
学习内容的类型不同,练习设计有其不同的要求。概念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法则学习的练习应着眼于理解法则、掌握操作的过程;应用题的练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比如:应用题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例如:在学习“玩具厂计划生产10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4天,每天生产210件,还要生产多少件才能完成计划?”这道应用题时,除了模仿练习外,还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自行车厂要装配6OO辆自行车,已经装配了9天,平均每天装配72辆,自行车厂完成装配情况如何?使学生懂得要判断装配情况如何,就要用实际的装配产量与计划装配的产量进行比较。实际产量-计划产量=超过产量,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还要生产的数量。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正确思考方法。
另一方面要防止解题方法模式化,防止思维定势。如为纠正学生在解答应用题中“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倾向。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多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小华有9张邮票,比小强少3张,小强有多少张邮票?从而使学生懂得审题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育目机械模仿的不良习惯。
(三)、按学习的反馈设计练习
新授课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有效地调控,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l.对比练习
对表面相似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容易彼此混淆,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和带分数的乘法;求一倍数与求几倍数的应用题等,要通过题目对比练习,培养分化的能力。
2.判断练习
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所产生的错误,可以通过辩错、改错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例如:学习平均数问题后,设计这样的选择题:某工人一、二月份生产零件350个,三月份生产210个零件,四月份生产220个零件。平均每月生产多少个零件?
(1)(350-210+220)÷3
(2)(350×2+210+220)÷4
(3)(350+210+220)÷4
从辨错、改错中,使学生懂得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以上我们按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和学习反馈简述了我们在新授课练习设计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设中应是整体性的统一研究和考虑,以求最佳的效果。
3.练习的层次化
层次练习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教师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知识和规律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逐级推进和激发,既使练习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又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练习的兴趣化
兴趣是一种对智力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是教育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数学兴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问题与思考
1、 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难度掌握不好,尤其是拔高题的难度,有时会设计的很难,有时学生会觉得很容易。
2 、还需要加强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3 、注意练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
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老师练习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练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难以突破,总是习惯按题型练习。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通俗地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60
答:体现出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人文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思维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新性的探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答: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如果实现了这些特性的课堂教学,那么,这节课就可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的好课。那么,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体现课堂的有效性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受。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

如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答:既然课堂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考虑以下两点:一、有效的课前预设策略l、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情感”和“创造”是教学的本质。我们应该强调: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

怎样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答: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答:《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教师要着力...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答: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有三个明显的心理特点:(1)意志力差。(2)爱表现。(3)注意力的短暂性。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学习平台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鼓励学生...

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经验
答:导语:新课程实行以来,教学课堂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这就更加强烈地要求教师要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过于看重知识技巧的掌握,使得学生根本找不到学习数学的魅力。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经验。打造小学数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