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多表扬还是批评 自由辩论

表扬比评批更有效辩论赛

  教师的惩罚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 谭亚莉
  学校教育中,教师常采取各种教育措施诸如惩罚、奖励来引导学生朝着教育既定目标发展。几乎所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皆认为: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评批好。然而,如果学校教育中完全摒弃惩罚,那也是很不合适也不可能的事。了解惩罚是如何影响儿童行为模式的,如何扩大惩罚的正面影响而减小负面影响,才是科学的态度。

  一、研究现状

  惩罚成为教师们常用的教育手段已由来已久,不少学者已就惩罚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的影响作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如:有人认为心理惩罚教育是一种隐形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田汉族,1997)①;班主任使用批评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不良影响(李维新等,1993)②;Baker研究发现,经常受惩罚的孩子易神经过敏,爱争吵,行为退缩等,曾有人提出惩罚的终止原理(李虹,1991)③,总的来说,大量的研究只停留在资料和观点的积累、陈述阶段,缺少理论上的建构,而真正提出有较大影响的理论的,可以说还没有,也许越常见的现象背后的机理越容易为人们所忽略。

  二、对教师惩罚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是呈现一个负性刺激或剥夺一个正性刺激以使某种反应减少的程序。在较为敏感的儿童看来,不仅教师的体罚、训斥、批评是惩罚的表现,剥夺好的座位、压制爱好、故意忽略、态度冷漠也是一种惩罚,甚至原本出于好意的劝戒往往也被学生知觉为讽刺和挖苦。因此,若教师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当,很可能原本无惩戒意图的、正常的教学行为也会被学生知觉为是惩罚。在教育实践中,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所理解的惩罚外延往往比教师理解的要宽泛,尤其对较敏感的学生(如青春期的学生和女生)更是如此。

  因为影响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中,其个人感知到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客观因素的重要性,因而本文中所提出的惩罚概念限于学生认为是惩罚的那些行为。

  三、教师惩罚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

  从教师的角度看,惩罚是为了终止学生不当或不合理的行为,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惩罚对其行为反应模式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其实即使年龄再小的学生,如果教师对他们进行惩罚,行为的改变只是可见的结果,其中必然涉及认知及情感等个人变量、甚至个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入学以后的儿童,认知水平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受到惩罚后,先前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新的行为习惯逐渐积淀下来而成为儿童行为系统中的一部分,最终对其个性发展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惩罚影响学生行为反应模式的机制入手,了解如何惩罚才是有效的无副作用的。

  1.顺应模式

  那些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无法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作出预期,他们在好奇心和欲望的驱使下,往往做出一些随心所欲的事,在学校这个新的环境中总想去到处探索一下,而对学校中远比家里多的“清规戒律”难以适应。可是,他们会发现,每当他们作出一些“很好玩、很刺激”的事时,教师总会惩罚他们。此时,他们还不太明白为何看似与教师无关的行为会导致自己经常地陷入麻烦中,这让他们感到焦虑和恐惧。为了避免这种负性情感带来的不愉快,他们很快学会了不去做那些做了之后受到教师惩罚的事情。虽然有时候会抗争一下,有时候会偷做明令禁止的事,有时则编一些谎言来掩饰错误,可最终他们会明白如何去服从权威以避免受惩罚之苦。伴随着经验的增多,儿童逐渐形成“作业要按时完成”、“上课时不能乱讲话”这样一些规则,并且伴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教师、家长的影响使得他们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是非观念,当初为回避惩罚引起的焦虑和恐惧而产生的那些行为逐渐内化为观念,这个过程不断调节、主动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的要求逐步相适应的过程。教师的惩罚使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渐清晰和丰富,对事物的认识更为清晰和灵活,这是为什么惩罚可以制止教育者不期望行为的原因机制。儿童的行为反应也因顺应模式而更符合社会要求,表现为惩罚的积极作用,它促进了学生顺应现实。

  2.对抗模式

  伴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教师的言行(包括惩罚)对其认知结构发生影响与否、发生什么样的影响,都要经过学生能动的筛选,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业已存在的认知结构,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教师的影响。他们正逐步形成一套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并且使自己内在的态度、观点、知识与价值保持一致和谐。一旦教师的惩罚使他们意识到按自己的观念准则作出的行为与学校教育要求不相容时,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如果这时又无法顺应现实,就会引发焦虑。“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④所以,已有归因能力年龄稍长的儿童就试着找出原因以消除这种不协调。学生如果认为自己受惩罚的不当行为是由外因素造成的:比如,成绩不好是由于教师教得不好;今天之所以没来上数学课是因为老师提不起兴趣(反正不是自己的错),这个时候,儿童多采用对抗的方式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轻焦虑。当他们对教师的惩罚心怀不满,要么根本对此置若罔闻,要么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要么采取消极的对抗方式,如撒谎、偷偷损坏公物、对同学发泄等,借此来缓解心理不平衡,抒发不满。虽然通过对抗行为模式,儿童的焦虑暂时得以缓解,但这种行为反应模式一旦成为习惯,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发展是贻害无穷的。对抗行为模式不仅使师生关系紧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对中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影响;中学生主观地认为与任课老师的关系严重会影响自身的本门学科的成绩⑤);而且,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违纪攻击行为、社会适应不良甚至犯罪,情绪也不稳定、易激怒。一般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要注意避免儿童作出这种反应模式。

  3.抑制模式

  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惩罚而心理图式处于不协调状态时,他们会主动对产生冲突的原因作出解释。有研究发现,年龄增大,归因的内倾程度也增加,即把发生冲突后无法顺应的原因倾向于归为自己。比如,儿童已经形成了要积极发言的观念,但却由于课堂上某次错误的回答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他把这种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还要穷表现,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他会通过降低反应水平来减低认知水平不平衡带来的不愉快,或者干脆简单消极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后要么减少课堂发言的次数,要么索性三缄其口。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上升阶段的学生,将要进入青春期,对自己的能力和形象逐渐变得敏感,并不严厉的批评和惩罚就会引发他们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会倾向于抑制自我表现,变得退缩和过于内向。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初中学生似乎变得比以往更脆弱了,一点点惩罚批评就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抑制自我反应来减低不协调带来的焦虑感,虽然暂时使内心世界恢复平衡,但是却导致了学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惩罚使学生逐渐变得抑郁、退缩、孤僻、社会适应不良、缺乏自信心等等。教师往往只是注意到了那些调皮掏蛋的学生、却忽略了那些孤僻却不惹麻烦的学生,殊不知,后者反而可能存在更大的心理困扰。

  因此教师批评那些年龄较大,性格较为内向或敏感早熟学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粗暴,以理服人。

  四、有关教师惩罚的教育建议

  教师的惩罚、尤其是不当的惩罚会引发儿童的焦虑及认知不协调。其实,许多人在童年、少年期受到许多惩罚,但成年后都没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而教师对男孩的惩罚更是多而严厉,但并没有权威的研究显示男孩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孩。这正说明了惩罚本身带来的负效应较之于惩罚引起认知不协调带来的负效应相对要小:女生敏感而早熟,惩罚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的强度更高、时间长、后效应持续更久,而多数男生则恰好相反。

  所以,单纯强调奖励比惩罚好,不如强调避免或减轻惩罚带来的认知不协调。除却不应频繁、过重地惩罚学生之外,教师还要避免这样的一些惩罚方式:

  1.为惩罚而惩罚

  教师的惩罚有时的确能制止学生的某些不当行为,因为教师再看不到他们再犯,这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惩罚行为进行了强化;每当学生产生不为其所预期的行为时,他都会立即施以惩罚,甚至连解释都没有,只为了给那些不听话的学生“一点颜色”看看。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时连为什么受批评都不清楚,感到委屈,最终对教师的惩罚作出对抗模式或抑制模式。教师惩罚的目的在于使儿童把正确观念同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从根本上避免重犯,更好地顺应现实,决不在于让学生“多吃点苦头”,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才会使其“不明不白被老师惩罚”的这种委屈感降低。

  2.未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惩罚

  惩罚如同表扬一样,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关键是以受惩罚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惩罚者为中心。一句同样的话,在一个学生听来可能是批评而在另一个学生听来则算不上是批评;同样的行为,对一个学生而言是严厉的,但对其他的学生则可能根本谈不上严厉。教师在惩罚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他可能会对惩罚作出的反应及其后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更不宜使用千人一面的惩罚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对某些学生造成刺激而对另一些则如同隔靴搔痒。

  3.隐形的心理惩罚

  有的教师并不采用批评、体罚、训斥等直接的方式惩罚学生,而是采取冷嘲热讽、故意冷落、忽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心理惩罚,这种师生间的“冷战”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及认知不协调远远超过了直接惩罚。越是学生尊重的教师,越是学生喜欢的科目的任课教师一旦采用这种惩罚方法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创伤就越大。有人认为,那些与儿童情感联系越紧密的人对儿童实施惩罚的效果就越好(李虹,1991)③,但是教师与父母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儿童对父母有一种天生的依恋,而对教师则更多的是一种信任感,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剥夺”(如冷淡)会引发孩子的焦虑感,孩子会力求重建那种亲密的亲子情感关系,而教师对孩子进行隐形的心理惩罚教育,只会引发孩子的委屈感和愤恨感,他们多会选择对抗或抑制的行为模式,引起师生关系更加淡漠和紧张。

  教师对学生惩罚,特别是年纪稍大、自我意识水平较高的,尤其不能使用隐形心理惩罚,除了上述的危害,儿童还有可能从教师那里学习到对人冷漠疏远的替代性的攻击性行为并形成行为习惯,这是从教师不当惩罚这一反面榜样中学习到的结果。

  4.不注意惩罚实效性、强度、连贯性

  研究表明,“早”惩罚比“晚”惩罚更有效;重的惩罚应尽量避免;对儿童的同一种行为不能时而惩罚时而不惩罚,也不能惩罚者之间本身观点就不一致(李虹,1991)③。本文余不赘述。

  教师的惩罚是教学实践中不可避免的教育手段,在了解教师惩罚影响学生行为反应模式的机制的基础上,注意惩罚的方式,它对学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就能扬长避短,既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又避免了不良行为模式的形成及其对学生个性和适应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需要用现代汉语词典定义自由含义
另外不知道你是正方还是反方
如果是正方可以抓住自由的对面来说 如果不需要自由意思就是需要束缚
这样辩论的范围缩小了 使得例子和资料更有针对性
可以通过现在的教育制度进行反驳 因材施教各种例子无不说明了自由的重要性
辩论的主要中心就是将大范围变成小范围 小范围变成一个例子 这一点是辩论的技巧
如果是反方 就可以用当自己的自由与现实生活的东西发生冲突之后 如果仍是坚持自由 就会违背道德 法制 这一方面进行阐述观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 辩论不是说让你说赢 这是不可能的
辩论的意义就是比看谁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有道理
胜利的标准就是 你对 我更对 所以我赢了
切忌被引入争强好胜的误区

新课程倡导表扬与鼓励,但还需有恰当的批评与惩罚。
表扬与批评是一对反义词,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表扬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批评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出优点和缺点”;二是“专指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通常情况下,人是喜欢被表扬或是说听到表扬会很愉快的;对批评就不大喜欢甚至于讨厌,虽然“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人们听到批评往往心里不太舒服,常有脸红之外在表现。据专家研究,人们一旦听到批评,心跳频律会加快。血液循环快了,自然就会出现“脸红脖子粗”之现象。一个人倘若能时常听到批评的声音,不但有利于其健康,更会利于其成长;如果拒绝批评,一味喜欢听表扬或对别人的歌功颂德赞歌很受用,那就很危险了。所以,新课程倡导多表扬少批评。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老师或者父母的表扬与鼓励,表扬与奖励是对孩子的好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受表扬和奖励者明确自己的优点和好处,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扬。孩子是富于好胜心的,他们十分喜欢表扬。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把“好称赞”列为孩子的天性之一,要求儿童教育者特别予以重视。应当说,好表扬是孩子积极向上的品性的表现。作为老师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班级里总有几个学生既不惹是生非,又不勤奋上进,虽然学业平平,却也不名落孙山。一般情况下,这样默默无闻的学生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些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的学生。在育人的工作中,教师应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细心观察,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批评与惩罚是对孩子不良思想品德和行为否定的评价,目的是使孩子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孩子分清是非,明确努力方向。孩子往往不喜欢批评,受了批评易灰心丧气。其实,这也是他们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批评与表扬,惩罚与奖励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发扬好的改正错的,以便更好的前进。当然,批评的话不像表扬的话那样好听。这就要让孩子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只有能够对你直言批评的人,才是你真正的良师益友。老师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结果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教师以人为本,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教育的蓝天下健康成长。
教师在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应通过表扬来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孩子的成绩,甚至在引导孩子克服身上某些缺点的时候,也可以巧妙地运用“表扬”的方法。
二要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对孩子的批评、表扬和奖惩,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家长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对突出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与奖励;孩子确有错误时,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表扬时要指出不足之处,批评时不要全盘否定。
三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要使孩子懂得,表扬与奖励只能说明某些事做对、做好了,而并不说明其他事情都做得对、做得好。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要教育孩子保持谦虚。要教育孩子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批评,并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它当成前进的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很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批评太多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现在在教育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表扬,批评用得比较少,孩子们比以前更喜欢我,也更喜欢我的课堂教学了,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老师们,父母们,你们也来尝试一下多表扬,少批评的教育方法吧,看看效果是否有所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