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知道某些真相的时候,你可能会活的更好。这话什么意思?

为什么当我们了解真相时,并不那么快乐?

因为我们真正了解到真相的时候,那些真相。往往都是我们藏在心底的某些秘密,如果一旦被挖出来了。那一定是非常惨痛的结局。所以我们不会那么快了不会那么开心。所以有的时候有些真相我们心里清楚就好,不需要太多的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确实是,你不是当事人确实无法体会到当时的心情,可能你说了不疼不痒的话,对他们来说却很痛苦。

大概的意思是:很多时候,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人反而会开心很多。一旦真相被揭发,伴随而来的是失望与伤痛,让人痛不欲生。例如你会相信和感恩某个人,因为对方总是给你源源不断的帮助,但有一天,你发现,他帮助你只因为愧疚,他曾经背后深深地伤害过你,也曾经利用过你。你宁愿一直相信他是是发乎于爱心对你,而不是因为觉得对你抱歉才这么做。

真相背后,往往是血淋淋的事实,让人感到悲愤与绝望。所以,宁愿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简单地相信表面呈现出来的状况,这样,人也许会更开心。所谓知道越多,人越不容易开心就是如此吧。





1.

心理是科学吗?

自从学心理学那天开始,我的耳边时常会响起熟悉的声音。

“听说学心理学的人心理都有问题。”

“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怎么还为这点事情发脾气?”

“我有心理问题,你给我看下。”

“你会解梦不?我做了一个什么什么梦。”

时间久了,自己听得也麻木了。

确实,最近十几年,心理学在国内发展得风风火火。

尽管众多公众号一直在科普心理学,以及各大院校积极开设心理学课程,

然而, 直到现在,大部分人眼里的心理学——

还是这样的

那样的

甚至这样的!

有时看到别人这样说,我也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说明普罗大众眼中的心理学,跟科学的心理学相差甚远。

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眼里,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科学。

那么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关于科学,你又了解多少?

什么是科学呢?

2.

什么是科学?

第一个问题——心理学是科学吗?

我问过身边的很多人,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

包括一些经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有的也很难坚定地回答出这个问题。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什么是科学呢?

当我们平常人谈到科学的时候,往往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科学是可以被证实为真的,或者说科学就是真理,

但是事实恰恰相反,

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并不在于它们是“正确”的,甚至也不在于它们是否可以得到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是可证伪的。

长期以来,我们世界的认识,往往是由我们的“经验”得来的,许多人认为通过经验的总结归纳可以证明我们是对的理论就是真理,也就是“可证实性”。但是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

首先,波普尔对“可证实性”的怀疑,来自于他对人类经验归纳不完备性的警惕。

在经验科学范围内,证实和证伪之间是存在不对称性的,

具体地说,证实所需要的经验的次数是无限的,

而证伪却不同,一个伪经验就足以推断出这个结论是伪结论。

为了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需要观察所有时间、所有空间的天鹅颜色,但为了证伪这个观点,只需要找到一只并非白色的天鹅就行。

其次,波普尔援引学术史上的案例,认为许多巫术或宗教在现实操作中往往也可以利用大量事例的经验归纳,从而宣称他们的结论得到了“证实”,而一些弗洛伊德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也类似地通过随时修正自己的理论来解释大量的历史事例,声称自己的理论得到了证明。

这些理论的不科学之处,不是它们不能被证实,而恰恰在于它们不能被证伪。

波普尔表示:“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人类行为不能用这两种理论(精神分析一类理论)来解释的。在这些理论的赞赏者看来,正是这个事实一一它们总是适用,总是得到证实一一构成了支持它们的最有力的论据。我开始明白,事实上,这个表面上的长处正是它们的短处。”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每个可以想到的病例都能用阿德勒理论或者同样用弗洛伊德理论加以解释。我可以用两个被然不同的人类行为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人为了淹死一个小孩而把他推入水中;另一个人为了拯救这个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可以同样容易地解释这两个事例。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第一个人受到了压抑(比如他的恋母情结的某种成分),而第二个人则已达到升华。按照阿德勒说法,第一个人具有自卑感(因而可能产生了自我证明自己敢于犯罪的要求),第二个人也是这样(他的要求是自我证明敢于救这个孩子)。”

有些理论或命题“总是正确”,却“毫无意义”。

关于这点,波普尔在他的科学哲学专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举过这样一组例子:

“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这不属于经验科学的命题,因为它“不可能被反驳”,虽然这种论断肯定不会错,但也同样毫无效用。

“明天这里将会下雨”则属于经验科学命题,因为我们有可能通过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证伪这个命题。

我们也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些骗人的玄学或者学说,就是通过概念的含混、可以任意扩大或改变的内容来构造不可证伪性,以自圆其说的。

再比如说,星座理论认为,人的人格和生日所属星座是有相关的。但星座理论对不同星座人士的人格描述,往往极为宽泛,可以适用于所有人身上,就好比“明天这里将下雨或不下雨”,横竖都是对的。

(在我学习心理学之前,初中的时候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处女座”,后来按照上面的各种描述自我对照,发现果然说的就是我!后面发现中国的生日是要分阳历和阴历,阳历对应的才是国外的星座,于是我又成了“天秤座”,结果对照下来,发现我果然很符合天秤座的各种性格特点;然而,最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天蝎座”,结果你们都懂得。所以,现在看各种星座之说,我最多把它作为一个“心理游戏”。当然,我也不会特意去纠正别人对星座的“迷信”,因为作为趣味而言,它是无害的,没必要打扰别人的兴致。)

1948年,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曾经摘录星座人格理论中的某些语句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测评这些语句描述的是不是和他们本人的性格相符。

结果完全一样的人格评价,居然高度符合于39个不同被测学生的情况(准确度以0分为最低,5分为最高,平均为4.3分)。

这些人格描述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

——哪个人又不是这样的呢?

这个现象又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事实上,巴纳姆效应正好可以解释为何不少伪科学,如如占星学、占卜或心理分析测验等会被大众普遍接受。

具体总结一下,我们说科学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是指基于观察的实践,既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谁有权威谁说了算。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就是人们的猜测,而不是经过观察得出的科学结论。

同时这种观察又不能是细碎零散的,必须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收集到足够多资料,为了解决问题经过分析取舍,由此能得出结论,才叫系统性。

第二,科学的研究结果要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

这里的“公共性”是指提交给科学共同体。一项科学发现,如果你发布在微博上,是不能算具有科学的公共性的。提交给科学共同体的目的也是为了“可检验性”,即其他科学家能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同样结果。

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就是他的光电效应理论,而不是相对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者是被证实了的理论,而诺奖委员会当时始终认为相对论的支持证据还不充足。

这么一说大家就会明白,所谓的“超自然体验”、“心灵感应”什么的都不具有公共性,而如果媒体上某号称心理学家的人说他有重大发现,但是如果这些发现没有发表在重要的行业期刊上的话,也是不可信的。

第三,科学研究的问题必须真实可解、可以证伪。

什么叫“真实可解”?

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把“未知”分为“问题”和“悬疑”,

问题是可解的,而“悬疑”只能靠猜测,或者辩论。比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就是玄谜。

悬疑和问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在古代我们无法判断某个皇帝是不是私生子,这在当时是悬疑,但在现代运用DNA技术,这就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可证伪性,就是说这个理论是可以被检验,被证明是有缺陷的。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理论、检验、修正的循环中得到进步的。

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迷信,为什么叫迷信,就是因为人们说不出它的毛病在哪。即通常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现在不到10%。因为它不可证伪。就像荣格说的,弗洛伊德带领病人像孩子一样认识自己,却不负责为病人找到出路。

但因为弗洛伊德的名声太大了,对大众理解真正的心理学产生了误导。

(当然,我们不能说弗洛伊德的学说就绝对是错的,其“无意识”的理论仍被科学界普遍接受,但是滥用其中的某些理论和概念,一定是错的!

同样,那些“心灵鸡汤”、“小故事大道理”也跟科学没关系。比如同样说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既可以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可以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拘小节”。怎么说都是对的。无法反驳就不是科学,或者说这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3.

如何辨别科学的心理学和伪心理学?

科学始终有一个最大的敌人,那就是伪科学。

自称为科学,但又不遵循科学方法的知识或理论,貌似科学,但无法用科学方法予以检验,甚至伪装成科学的骗局。

——伪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早已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在如今的社会,我们想要获得任何一项知识或信息都轻而易举,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我们也很容易被各种虚假信息和知识误导,其中媒体的传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很多人都会认为,媒体和各种公共信息平台是“科学”和“权威”的象征,但事实上,许多媒体并不具有分辨信息和检验知识的能力,而很多精心包装的“伪科学”正是借助这样的力量而大行其道。

以下仅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01

水变油

1984年3月,公交司机王洪成宣称自己配置出了一种特殊的母液。他把这种母液称作“洪成基液”,一种所谓水基燃料膨化剂。只需要将少量母液加入水中,水就能变成燃料,能量效率比柴油和汽油都高。且大部分原料是水,所以清洁,污染少。1992年8月14日,《人民日报》第4版刊文赞扬王洪成。1995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会议上,以何祚庥院士为代表的4位科技界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求调查水变油的真相。1996年,王洪成被收容审查。1997年11月,王洪成被判刑十年。水变油骗局尘埃落定。

02

酸碱体质理论

“酸碱体质”这个词汇是不是听起来分外耳熟?其实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理论,也已经被许多科普文章驳斥过,但依然在国内养生圈被奉为“科学养生”的一套经典理论,一度深受养生爱好者的推崇。“酸碱体质理论大师”罗伯特·杨 (Robert Oldham Young) 冒充医生身份建议一位癌症患者放弃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转而采用所谓“酸碱体质理论”进行治疗,结果误导患者导致病情恶化,被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当地法院判罚1.05亿美元。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相信心理学是科学,

这也是因为他们把伪心理学当成了心理学,

就好比把伪科学当初科学一样。

什么是伪心理学呢?

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体系。

与真正的心理学家不同,伪心理学家从不进行科学实验。

手相学、颅相学、神经语言程序学、星座学、心灵控制术等都是伪心理学。

例如,颅相学在它广为流行并有众多信徒那个年代(十九世纪初)里被算作是“科学”,但是经过科学假设和检验之后,已被完全证明是无稽之谈。

颅相学(Phrenology)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的假说,例如认为负责掌管"记忆"的区域如果较为突出,这个人的记性就会比较好。颅相学现今已被认定为伪科学。

伪心理学到现在仍然很有市场,

一个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能力区分哪些是科学心理学,哪些是貌似真实、实则骗人的伪心理学,

另一个也是跟“伪心理学”和“伪心理学家”的包装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最常见的依然是媒体包装,还有网络信息的误导,就像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百度百科之类的名人介绍,实际上也是可以个人自由编辑的。

那么重点来了

我们作为普通人,有什么方法可以轻松辨别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学的真伪呢?

第一个标准是:个案没有价值。这个很好理解,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没有推广价值或者可复制性。

为什么个案没有价值?因为某种方法对一个人有用,这其中起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没有对比,没有去除其他干扰,所以完全不可信。

在医学上有个“安慰剂效应”,在医学实验中,医生如果对病人说,我给你吃的是治疗某种病的特效药,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普通的维生素。但仍然会有一部分实验者吃药后病情有所缓解。这就是安慰剂作用,而不是药的作用。

所以当某个人说他采用了什么办法或吃了什么药治好病的话,到底是药起了作用还是安慰剂的作用,还是其他因素,完全无法判断。

既然个案不可信,但为什么还有人看了电视上某个人描述自己的治疗过程,就相信呢?这是因为这些案例都太生动鲜活了。

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比如一场讲座,人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其中生动的例子而不是枯燥的理论。

大脑记忆会赋予生动的案例更高的权重,人们会更容易相信这些例子。

所以那些全靠鲜活案例进行宣传的心理学,千万不要相信。

第二个标准是:分清相关性还是因果关系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存在因果关系。

比如有数据显示,电线杆子多的地方,车祸发生率就高。电线杆和车祸这两个变量在这里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电线杆数量多导致的车祸多。

它们是通过第三个变量联系起来的,那就是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高,电线杆多,车多人也多,所以就有了电线杆数量和车祸数量的相关性。

当遇到心理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清两个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第三点标准是:随机对照实验

《时代》杂志说过:“随机对照试验是现代科学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设置两组被试人员,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来测试某种新药。另外一组作为控制组,不用药。这样就会排除其他的干扰。

以前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手段能治病,就是因为没有设置对照实验,也就是一些伪科学无法证伪的原因。

以上三个判断标准,个案没有价值,分清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以及随机对照实验,让我们知道了伪心理学为什么不科学。但我们还需要知道,科学的心理学为什么科学

接下来的三个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心理学

第一个原则:结论是个概率

心理学研究的结论跟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概率性的。也就是说某个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发生,而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如果即使你拿着医学界统计数据,去试图说服一个老烟民戒烟,他可能也会毫不在乎。他会举出几个大人物吸烟并长寿的例子来反驳你。

但特例不会让规律失效。根据研究,活到八十五岁的人中只有5%是吸烟者,95%属于不吸烟的人。

科学结论的“吸烟会导致肺癌”,它的准确意思应该是,医学有把握告诉我们,吸烟群体比与之相似的非吸烟群体中的人更容易死于肺癌。但它不会说具体哪些人会死,在什么时候死。这种关系就是概率,它不适用于所有个案。

结论是个概率原则,其实就是个案没有意义的另一面。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要把结论绝对化。

第二个原则是:渐进整合模式

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中,都是逐渐完成的,没有突发的新突破,也没有哪一个新实验可以一锤定音。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无数次实验,无数个结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的。这叫做“渐进整合模式”。

而且新的发现是能够兼容从前的理论的。就像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定理照样是科学一样。

所以,当看到媒体上宣传所谓“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来自某国的最新科技”之类的说法时,就要提高警惕了。这不符合新理论取得进步的渐进整合原则,很有可能是伪心理学的骗局。

第三个原则是从理论到现实需要有个过程

科学研究分两种,一种是成果可以直接实际应用的,另一种是距离实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基础研究。很多心理学研究都属于后一种。

很多人对心理学还要做实验这一点感到困惑,他们觉得实验室里的研究与生活毫不相干。其实这还真是误解。

比如法国神经病学家布洛卡发现左脑额下回病变引起运动性失语症,引发了人们对左右脑的研究,发现左右脑是独立工作的。这项发现让治疗早期癫痫病人成为可能。

而布洛卡的发现就是通过在实验室解剖遗体发现的。

同样,一些针对动物的实验,比如巴甫洛夫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其实验成果就可以用来解决人类社会中自闭症儿童的治疗、酗酒和过度肥胖治疗、焦虑障碍等各种问题。

所以,正确认识科学心理学,就要正确理解心理学也是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的。一些基础研究暂时无法使用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据此就怀疑它不是心理学。从理论到应用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

最后

要特别说明的一点:

在现代,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也存在技术条件的限制,决定了研究者们现在还不能够像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们那样在实验室里严格地控制变量、用现代经典实验范式研究他们需要研究的对象;

而且也由于许多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复杂性,这些领域中的种种命题理论,还不能够如波普尔设想的那样轻易证伪。

如历史命题不可能做到物理学的“可重复实验”,精神分析关心的个人成长和个性形成的心理学问题,由于伦理等种种因素,也无法做到彻底隔绝外界社会的种种混杂因素,做单一变量研究, 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能轻易照搬到人类精神和社会的所有领域中。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知道,

科学并不一定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但却会提醒我们,什么有可能是假象!

近日要览

审 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万 昕

稿件来源:心理讲师联盟



聊电影侃娱乐,挖掘明星故事,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转发。
【文/凉凉文娱】


《扫黑风暴》里面,中央督导组来到中江省督查,从接待宴上开始,督导组与地方官员之间,就开始了暗潮汹涌的较量。

接风宴上,督导组组长骆山河得到消息,提前到达绿藤市的何勇(中江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扫黑支队支队长、九一五专案组组长)对新帅集团董事长马帅的审问进展并不顺利。而饭桌上,中江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政却作态表示,一定全力配合督导组。
于是骆山河就一半调侃一半警告地说了这句耐人寻味的台词:

“这顿接风宴还是不错的,希望一个月之后的庆功宴,在座的各位都能参加”。

面对督导组的到来,接风宴上的当地政府领导心里各怀鬼胎,饭桌上的对话表面上一派和谐、欢声笑语,实则暗藏玄机。
这句话其实不是感谢当地政府官员的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敲山震虎,警告这些当地官员:
别给我搞什么下马威,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来对付中央督导组,否则一个月后他们坐的位置将不是庆功宴而是审判席。
中央督导组在绿藤市的调查非常不顺利,每次发现线索,就立马会被掐断,感觉背后总隐藏着一只无形的大手和一张无形的大网。
关于马帅的真实死因,何勇在河边向骆山河汇报情况时,骆山河看见河中有鱼儿跳出水面,就说道:

这么深的水,可这鱼还是一个劲地往上蹦,这是缺氧啊!

这里当然说的不是鱼了,他的潜台词其实是:
绿藤市的黑恶势力太猖狂了,中央督导组来了还依然不断地闹腾,现在的绿藤市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在这些“小鱼”闹腾的背后,一定有一条隐藏在水底深处的“大鱼”,而死亡的马帅并不是绿藤市最大的那条鱼;
现在,这些“大鱼”也开始按奈不住了,将要开始跳出水面了,黑恶势力的关键人物即将出场。
其实,在剧中,这个地方还用了镜头语言来暗示黑恶势力的猖狂。他们在江边谈话的画面就用了一个窥探视角(画面如下):
这里其实也是一个暗喻,督导组在绿藤市的一举一动,都有一只无形的眼睛和耳朵在监视、窃听,可想而知,背后黑恶势力非常强大,这扫黑行动步履维艰啊!
在第4集里,何勇约见李成阳。他们俩是同学又是好友。
李成阳曾经是个能干又正义的警察,他跟着师傅林汉一起查案,一起为百姓主持公道。可惜他和林汉的正直,阻挡了某些人的利益,林汉被人谋杀栽赃,李成阳的柜子里面也被人放了20万现金,他被冤枉,于是离开了警界。
李成阳在车里跟何勇讨论好人和坏人时说出了一番话:

我师傅是被谁害死的,有人管过吗有人问过吗,没有。
我现在什么都不知道,十四年了,什么都不知道。
这个系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敢说吗?
包括你,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何勇:

在我的心里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李成阳:

我不敢信了,怕了!

这一幕的李成阳,就是我们很多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写照,他说出了我们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
大多数的我们,平常都是沉默的,即使遇到再不公的事情,都会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那我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会选择集体沉默呢?李成阳已经给出了答案。
人性,很多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经得起金钱考验,那是因为金钱数目不够大;如果经得起美色考验,那是因为美色还不够美;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坚守自己的良心的。
这段对白就像一面镜子,照射出人间百态,揪出我们人性中不敢直视的贪婪;更多地,折射出隐秘在我们身边的恶,以及良知与正义。
在该剧的首发预告中,绿藤市石门区区长董耀对中江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政说过一句话,他说:

你能上到这个位置,是有人搭上过性命的。

董耀和高明远有勾结,这个是确定了的,董耀对王政说的这句话,基本可以断定王政也不是什么好人,他和董耀是一路人。
如果王政清清白白,怎么需要别人为了他的位置搭上性命?
这句台词,是不是就意味着王政就是该剧反派的终极大boss呢?想知道结果,只能耐心等到该剧更新结束的那一天了。
剧中的小敏,是裸贷的受害者。
她落入了“美丽贷”的圈套:借钱整容——还不起——拍裸照——夜总会三陪。
小敏也想跳出来,过正常的生活。但是美丽贷被封了又会解封,她不敢反抗了,于是选择了顺从。回家看到督察队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觉得看到了希望,小敏脱口说了句:

就知道抓虾米,一条大鱼也抓不住。

小敏对现实失去了希望,因为她一次次亲眼见证到绿藤市抓小鱼放大鱼的行动,让她认为每一次行动背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的大鱼永远不会被抓。而形成这样根深蒂固的认知,由此可见当地黑恶势力的猖獗。
听到这话的督察队人员也尴尬了,他们的工作是有多失败,才会让老百姓这么不信任他们。剧中的警察局的所长不帮群众解决问题,在和一群乌合之众喝酒,想着怎么做坏事,也难怪老百姓不相信他们,只有把警察里的老鼠屎剔除掉,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何勇提审马帅,公安局副局长贺芸冲进来干涉,她对马帅说的一些话很有深意,细思极恐:

“马帅,你知道我是谁吧?”
(潜台词:你知道我谁派了的吧?)
“现在,这个案件升级了。”
(潜台词:我罩不住你了,麦自力案必须切断线索)
“我们所有的审讯,你都要如实回答。”
(潜台词:你什么都不能说)
“如果你记不起来,我们可以去问你老婆。”
(潜台词:要不然,我们可以随时去抓你老婆,你家人就危险了)
你觉得李成阳能帮得了你吗?你今天看见我站在这里,你就应该知道,没有任何人能救得了你。
(潜台词:今天你必须死,没人救得了你)

贺芸是绿藤市公安局的副局长,马帅是在她审讯时死的,马帅一死,14年前的案件线索就断了。另外,她和高明远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公安局副局长是怎么黑的这么彻底的,后续剧情应该会交代。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等着该剧的更新。
而我想说的是:穿着制服的坏人,比黑社会更可怕。
8月20日更新:
郑毅红(传媒公司老板,高明远圈子的核心人物,很多事都是由她穿针引线,帮助高明远完成的)对长藤资本老板高明远说:

“马帅为了逃避审讯,把自己的小拇指掰断了”,

高明远随即说道:

“是左手小拇指吗?”

这句话看似平常无奇,其实里面隐含着很深的意思。
因为李成阳在狱中探视马帅的时候,马帅伸出四根手指,说:

活这么大,心里就装了四个人,
食指是女儿,中指是李成阳,无名指是老婆,小拇指是我马帅自己。

而现在马帅掰断自己的小拇指,也就是向隐藏在他自己身后的那些黑恶势力Boss们传递一个信息:我自己会变成死人,你们不要动我的家人!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这里其实还隐藏着一个信息:马帅刚把小拇指掰断,郑毅红立马就收到了消息,说明看守所里有黑恶势力的内鬼。
之前网上对《扫黑风暴》的解锁更新速度一片吐槽,一天一集,慢悠慢悠,看得不过瘾。好像听到了观众们的呼声似的,于是,昨天一天就给咱更新了5集(14-18集),让你一次看个够,当然,得加钱。
有网友说:这大半夜的,刚花12元看到18集,套路深!肉疼!
来到18集,剧情逐渐进入高潮,李成阳硬刚黑恶势力的“组织部长”高明远。
李成阳就在高明远的马仔绿藤市石门区区长董耀办公室对面的大楼上挂出了巨幅广告:已死亡的马帅的照片,并配有文字:十四年前的雨夜,直击董耀内心最想隐藏的真相。
李成阳的这一举动直接刺激了董耀的BOSS高明远。他决定出手给李成阳送一份大礼,替董耀找回场子。
于是,高明远把李成阳约在家中见面,但他没有想到李成阳会单刀直入。
李成阳开门见山就对高明远说:

“伊河新村项目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对我最重要的是大哥马帅的死!”
(潜台词:我不是跟你来谈生意的,什么项目部项目我不管,我要替我大哥报仇!)

李成阳接着说:

伊河新村对你最重要吧!
(潜台词:我不仅要报仇,而且你也休想得到这个项目,你做梦)

高明远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有点似是而非地说道:

马帅怎么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后怎么活!
(潜台词:马帅怎么死的,劝你最好少管闲事,否则,下一个死的就是你!)

李成阳则回答:

路是给活人走的,我是个死人了!没路!
(潜台词:别拿死来威胁我,我不吃这一套,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就要和你斗个鱼死网破!)

面对高明远赤裸裸的威胁,李成阳的回答太霸气了,直接硬刚这个在剧中坏到没底线、恶到没天理的大坏人,而且还毫无畏惧地拿出手机拍下了高明远的嚣张。
从你来我往地精心布局,到步步为营,再到直面对手,《扫黑风暴》的高潮就要到来,期待更多能够一解迷局的精彩内容。
留个小悬念:高明远会不会干掉李成阳?
8月27日更新:
绿藤市广播电视台《真相》栏目记者黄希到自己的小姨贺芸(公安局副局长)家里去吃饭。饭桌上,贺芸想给黄希介绍对象(林浩)。黄希不怎么乐意,反问贺芸:

你不是也没有恋爱,没有结婚吗,不也过得好好的。

贺芸回答说:

别跟我比,你小姨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

我当初看到这里的时候,对这句话没过多想,只不过认为就是贺芸想表达自己一路走来很辛苦而已。
现在看完了整部剧,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其实它包含了太多的深意在里面:
一是暗示提醒黄希,她自己之所以一直不结婚,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有不能公之于众的原因的;
二是她走的不是一条正常人该走的道路,在情感方面也因为年轻冲动,很早就和高明远偷偷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和高明远捆绑在一起了;
三是对于年轻时因情感产生的错误,她自己一直没有勇气去纠正,去走出来,而是越陷越深,以至于为了保护孙兴这个因情感冲动而结出的恶果,她不惜违法乱纪,干了很多恶事;如今自己想脱身事外,也是无能无力,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
另外,在第12集里,贺芸提醒黄希不要去查凤凰夜总会(由她儿子孙兴经营)的真相,警告黄希那里很危险,但黄希不以为然,像闺女撒娇一般爬上贺芸的后背人,让贺芸背着,并说道:

你还说我呢,你从当警察到现在,面对各种危险从不退缩;
我从小就崇拜你,
有你这个榜样在,我什么都不怕。
你为了正义,我为了真相。

当时贺芸眼里泛着泪光,并发出了一声重重的、长长的叹息。
从这一声叹息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贺芸作为公安局副局长这么一个女强人,对世事造化弄人的无奈!
一方面她对单纯、无辜的外甥女黄希卷入这些黑恶事件,为她的安全感到担忧;
另外,她自己这么一个披着制服的恶人居然成为了外甥女个人的偶像,实在是讽刺,一旦黄希知道真相,她该如何面对黄希呢;
而最让她揪心的则是黄希要查的是她儿子孙兴的夜总会,自己的外甥女要去查自己的儿子,外甥女和儿子干上了,这是多么残忍、多么痛的局面啊,而这一切都是她贺芸自己造的孽!造孽带来的苦果,不仅她自己亲自尝到了,而且还要殃及她深爱的家人!
作为剧中的一个小人物,山南路派出所所长胡笑伟在作恶方面,比他背后那些大boss,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剧情的完结,他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没有好下场了。
他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警员举报了他。他被抓之后,面对何勇的审讯,百般狡辩,称自己做这些恶事都是因为被逼无奈。
何勇对他进行了义正言辞的驳斥:

如果所长都像你一样,你让老百姓去相信谁?
(潜台词:你别在我面前演戏了,对于你们这种败类,我们是绝不会手软的,我们决不能让你们这些败类继续作恶,让老百姓寒心!)

这部剧里,黑恶势力的猖狂和背后保护伞的坏与恶都让观众不寒而栗,扫黑除恶、匡扶正义,真的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这其中的艰难、险阻或许也只有参与其中的那些人才能真正了解和体会。
虽然,扫黑除恶过程艰辛,但我们要相信:纵然是再深沉的黑夜,也遮不住一丝光亮;乌云可以遮日一天,但遮不了长年!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做到:即使身处沟壑,仍要仰望星空,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那一丝光、那一抹亮!!!
最后有网友说出了很多观众心里想说的话:这部剧,终于让我可以不用看垃圾古侠爱情片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傻傻的活着更快乐,知道得多,闹心啊。有些事情,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还能快乐的认可,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不知道不卫生,吃起来很开心,吃完看到生产过程,胃都能吐出来。就是这个意思吧。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时候社会的现实是很残酷的。当你看不透不明白的时候,或许觉得很美好。会很觉得很快乐。
就比如说我们吃各种肉食,会觉得很美味。心情会非常愉快。
可是当你明白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生命被宰杀。想想他们的感受心里肯定会不舒服。
所以有人说无知也是一种幸福。

你遇到过科学解释不清楚的事情吗?
答:当然有,其实很多灵异事件,是人为的。当然,现在还没有确实证明灵界并不存在,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很多迷信事件都一一揭开真相。很多人借着一些特殊方法,令大家产生解释不了的念头,这些就是灵异事件。当然,并非全部都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人的意念其实会引起许多错觉,从而也会有...

哈利波特佳句赏析
答: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以实现.——阿不思·邓布利多赏析:厄里斯魔镜就如天堂的倒影,如果你对于某个东西的欲望太过急切,这魔镜便可能会让你走火入魔;如果你持有良好的心态,它将会带给你...

为什么当我们了解真相时,并不那么快乐?
答:因为我们真正了解到真相的时候,那些真相。往往都是我们藏在心底的某些秘密,如果一旦被挖出来了。那一定是非常惨痛的结局。所以我们不会那么快了不会那么开心。所以有的时候有些真相我们心里清楚就好,不需要太多的了解。

是不是有些事情永远不知道真相才好呢?
答:是啊,难得糊涂嘛,有的时候知道了事情真相你不会感觉是好,只会感到痛苦,这时候你就会想如果不知道那该多好,但世上没有如果,知道就是知道了,知道真相就要学会去面对,只有勇敢面对了,人才能学会坚强起来,才能知道有些事情不用去弄明白,或许心里会有疑问,但不知道那个疑问就永远的在,知道了那...

...被爱包围去有所不知当你知道真相后是什么感受
答:才会慢慢去感受去体会。被爱包围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有人为你默默的付出,在知道的那一刻肯定会有很多的感慨,有欣喜感动也会有伤感,感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知道,其实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处处充满惊喜,让人措手不及,真正经历的感受最清楚的莫过于你自己!

知道某些真相的句子
答:4. 千万别仰慕别人,自己就是仰慕对象。5. 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6. 你的谎言太过搞笑,我不必拆穿,...

福尔摩斯对华生说“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
答:原文(英):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s , whatever remains , however improbable , must be the truth.译文(汉):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不管多难以置信,那都是事实。原句出自《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四签名》第一章。

突然知道事情真相的一刻,你有什么感受?
答:当我突然知道事情真相的时候,我的脑子是一片空白。总感觉自己像做梦一样,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事实。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会时不时的发呆走神。过去的点点滴滴也会逐渐地重现在自己的脑海里。自己变得就像灵魂出窍一样,整个人都魂不守舍的。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和我的舍友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刚开始我们...

学会分辨这十种谬误,你将不再容易被忽悠
答:特别是在与别人辩论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属于那种辩输的人(就像笔者。。。),为此你心里有万般的不服气,但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也只能默默地在心里画小圈圈了= = 其实你知道吗,这是谬误在作祟! 什么是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指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或演说人员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或观点。

如何看待‘‘你不是当事人,你不可能知道真相”的观点?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确实是,你不是当事人确实无法体会到当时的心情,可能你说了不疼不痒的话,对他们来说却很痛苦。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