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最后一课》和《第一堂课》的作文

将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做对比作文

相同点:
选材: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入手去表现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人物描写技巧:突出细节描写;从外貌、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去着力刻画人物内心。
不同点:
1、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都德是从小学生的角度写,郑振铎是从大学老师的角度写;
3、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4、《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最后的一课
自从我跨入小学的大门以来,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万多节课了。有韵味深远的语文课,有妙趣横生的数学课,还有让人神往的科学课。其中六年级的最后的一堂课让我历历在目,这是我永生难忘的一节课。
那是近一年前的一个星期四上午,一个平常又特别的日子我们小学生涯的最后一课。
毕业典礼结束了,老师们被献上了六年辛勤播种耕耘所得到的鲜花,而我们也改变了许多:我们脱去了童年幼稚的娇气,获得了自信;抛弃了小时候撒娇般的依赖,学会了选择。一个个沉稳的坐在座位上,高了许多:椅子坐不下了,脚没处放了。的确,我们长大了。
随着一曲早已耳熟能详的音乐上课铃,上课了。我们都坐到了位上,才注意到,今天,同学们与老师都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红的,绿的,蓝的,像一面五彩的班旗,很是美丽。想起不知何时挂在教室门口的那张体育节入场式照片,照片并不清晰,但可见一群穿着醒目的橙红色衣服的学生,排着方阵,整齐划一地向前踏步走去。那时,在操场上辛勤排练了一个多星期的我们终于得到了解脱,心情仿佛刚从手中放飞的气球,也似弹簧回弹一般,那种兴奋劲,至今还体会深刻。记得那时,我们得了奖,领导还夸我们衣服漂亮呢!但如今,想起这些来,竟然有些心酸!不知为何,真希望这一切重来。望着早已变得不再稚嫩的同学们的身躯,不禁感叹时间飞快:的确,我们长大了,真快。
讲台下方,摆着几瓶未开封的雪碧,还有几桶未开封的纸杯那是我前两天与汤宇仲到超市买的。记得我们兴冲冲的,仿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为最后一堂课添砖加瓦,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回忆。于是我们用挑剔的眼光检索一件件商品:我关注着环保,他关注着价格;我关注着健康,他关注着可口……耐心地挑了一个多小时,知道天下大雨的时候,才记起:时间不早了。回想起六年,我总想为班里干点什么,但不知如何总干不了多少:就知道在体育节是抱着相机在场地里违章地乱转,拍点照片做留恋。是啊,真渴望像童话中一样回到从前,多为班里干点什么呀!可惜,这只是天方夜谭。旁边的同学,惆怅地望着地面,仿佛也在懊悔当初为班级服务得太少。的确,我们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一个个熟悉的音色中,最多的还是我们老师亲切的呼唤。那天主科老师都来了,一个个送上临别前亲切的话语,也有温馨的祝福,让人感动万分。想起六年中的每一堂课,无不蕴含着辛勤的汗水。可不知为何,偏偏一堂都没有重视过!在这淡薄的回忆中,有星星点点的欢乐,也有失败,有无奈,甚至曾经对老师有深深的指责。但这一切,在此刻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欢乐,留恋,以及离别时的点点辛酸。她们让我们忘记母亲怀抱中的惬意,勇于面对生活,面对艰难险阻,去挑战。她们不只是人类知识库的传递者,更是人类精神的传递者。此刻,站在讲台上的她们仿佛从来都没有如此高大。她们的脸上,仿佛微笑中也蕴藏着一丝依恋与不舍;有的甚至在踏上讲台前就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感情根深蒂固了吧。我们之间的师生友谊,在那一刻臻于完美了。我们纷纷递送上我们的礼品与精心撰写的一封封信。但仿佛我们已不幼小的心灵装着说不尽的愿望,总不希望一切匆匆结束。

这两个片段都抓住了特定情境下,最后一堂课中的一个镜头,以细腻的笔法,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感触。
都德的《最后一课》,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潘炫的《最后一堂课》,描写的是作者因为感觉古汉语课很枯燥,就在课堂上赶写自己的稿子,被老师发现后,态度傲慢而被老师赶出课堂。此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常在自责与不安中度过。而在最后一堂古汉语课上,他终于放下自尊鼓起勇气走进课堂,而同时也听到了来自老师的真情忏悔。
所选的这两个片段,都重在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此表达最真实的情感。所不同的是,《最后一课》片段的人物描写手法较为单纯,前面几个段落描写的是小弗郎士,采用的是单一的心理描写;后面一段描写的是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是单一的语言描写。虽然手法简单,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而《最后一堂课》片段中人物描写的手法更加立体丰富,综合采用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将“我”和老师两个人物相互融合,既有从“我”的眼中观察到的老师的神态,揣测到的老师的心理,也有听了老师的真情道歉时“我”内心的波澜起伏,师生二人冰释前嫌的真情流露让人感动。

《最后一课》讲的是什么?
答:《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的全文分...

《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
答:《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在历史上阿尔萨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兰西曾多次交替拥有其主权),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

问题:第一堂课 老舍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1)《第一堂课》与《最后一课》有什么相同 ...

最后一课的评价
答: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

<<最后一课>>
答:《最后一课》课文分析《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的课题分析 思路
答: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

《最后一课》与往常上课有哪些方面对比
答:《最后一课》的环境描写有哪些 有两种 一种是社会景物描写 还有一种自然景物描写 最后一课人物的描写有哪些? 衣着描写 侧面烘托了他对国语的重视打算以庄重的打扮告别祖国语言 肖像描写 沮丧 痛苦 动作描写 对国语 ...

《最后一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最后一课》主要内容: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小弗郎士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概括老舍《最后一课》
答:《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就是以此为题材,直接描写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短篇。《最后一课》通过主人公小弗朗士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见闻感受,描写普鲁士侵略者对沦陷在他们铁蹄下的法国阿尔萨斯省人民进行文化专制,强令学校改教德语的...

《最后一课》
答:《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描写的是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

上一篇:
下一篇: